|
|||
|
|||
标 题: 对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1173号建议的答复 | |||
|
|||
|
对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1173号建议的答复
苏工信建字﹝2024﹞30号
白玮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支持我省石化行业优先发展绿色产业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石化化工产业是资源型和能源型产业,面对资源要素、生态环境的强约束和“碳达峰碳中和”的硬任务,必须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安全发展的产业体系。近年来,全省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化工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努力在加快绿色低碳转型中推动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支持低碳技术创新。持续推进低碳技术相关的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支持低碳技术创新。截至目前,全省已经布局建设了江苏省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化工减排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水化学与工业水处理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SCR脱硝催化剂资源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碳原子经济性绿色化工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化工领域省级工程研究中心,进一步完善了全省产业创新平台类型,提升了整体科研水平,在促进产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升绿色发展质量和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全省化工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2023年,新增全国绿色化工园区1家,总数达到10家,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新增国家绿色工厂9家,石油和化工行业绿色工厂3家;新增省级绿色工厂30家,总数达到109家。在国家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2023年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遴选中,华昌化工、连云港石化入选行业领跑者;7家企业入选石油和化工行业重点耗能产品能效“领跑者”标杆企业,1家企业入选水效领跑者标杆企业名单。此外,我省有7项工艺被列入《石化绿色工艺名录(2023年版)》。
三是谋划氢能产业发展。为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国家《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我省编制了《江苏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提出打造氢能产业集群、完善氢能基础设施、拓展氢能多元化应用场景、加强氢能产业开放合作等重点任务,为实现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明确了举措、提供了保障。
四是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为推动我省新型储能项目高质量发展,支持海上风电和海上光伏建设,加快构建沿海地区新型电力系统,提高新能源消纳和绿电应用水平,强化顶层设计,印发一系列政策文件,形成了“总体规划+若干措施+实施方案+项目推进”的政策体系,有力促进了我省新型储能项目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3个海上风电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大力推动近海海上风电项目开发,有序推进深远海风电前期工作,推动固定桩基式海上光伏项目开发,拓宽分布式光伏应用场景,为化工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绿电支撑。
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我省化工产业在布局结构、技术创新、安全绿色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绿色化和低碳化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您对全省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集群化为方向,以培育新质生产力引领支撑高质量发展,着力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特色优势的化工产业集群。
一是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开拓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品等高附加值的新产品,推动产业链不断向高端延伸、向终端推进,持续提升核心领域技术产品自主可控能力,加快建成支撑“双碳”目标的绿色石油和化工产品供给体系。重点发展高端聚烯烃、工程塑料、聚氨酯材料、橡胶及弹性体、高性能纤维、高性能树脂、氟硅材料、新型涂层材料、功能性膜材料和电子化学品等10大优势产业链和集群。
二是强化创新体系建设。聚焦产业链短板弱项,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牵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组建创新联合体,实施一批原创性、引领性协同攻关项目。鼓励和推动有能力的单位积极承担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快突破新型催化、绿色合成、高效分离、功能结构一体化高分子材料制造、“绿氢”规模化应用等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显著影响力的低碳技术解决方案和综合示范工程,建设更加完善的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
三是协同推进降碳减排。深化生物化工与传统化工耦合、工业与农业融合,优化生物发酵、生物合成、化学合成工艺及应用技术,促进生物基材料优性能、降成本、增品种、扩应用,提升生物基材料产业协同创新、规模生产和市场渗透能力,实现对传统石油基产品的部分替代。发挥中石化碳科公司等专业平台优势,为全省化工产业加快CCUS示范应用、降低碳排放提供技术支撑;探索开展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生产甲醇及其有机化学品、高分子聚合物等。
四是加快氢能产业发展。研究提出氢能产业发展具体落实工作方案,构建氢能产业生态,促进我省氢能产业提质升级。同时,积极推动氢能多场景示范应用。利用沿海海上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资源,培育“风光发电+氢储能”一体化应用新模式;鼓励多元化电解水制氢及储氢技术发展,探索氢储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纳、电网调峰等场景的示范应用;探索绿电制绿氢耦合生产绿氨、绿醇等石化衍生品,推进绿色低碳石化园区建设。
五是坚持绿色低碳转型。在化工园区积极推进绿色能源替代,打造清洁能源综合利用创新试验区。引导企业采用低碳原料替代、短流程制造等先进技术和装备进行绿色化改造,有序推动化工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减排,提高能效和清洁生产水平。大力推进化工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改造,以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为重点,强化生产过程资源的高效利用及梯级利用,降低固废产生强度,全面提高行业资源产出率。推动化工行业与其他行业耦合发展,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4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