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标 题: 对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0041号提案的答复 | |||
|
|||
|
对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0041号提案的答复
苏工信提字﹝2024﹞93号
杨州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完善电池护照管理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动力电池产业是江苏的重点优势产业,2023年全省动力电池产量和出口均位居全国首位,《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的出台,将对我省和全国动力电池企业出口产生较大影响。我省高度重视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开展了专题政策研究,提出了初步应对举措。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产业发展顶层设计。省发展改革委牵头开展《电池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实施意见》《江苏省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的编制工作,提出力争到2025年,电池数字护照认证和监管体系初步构建。省工信厅开展碳关税等领域专题研究,形成了《欧盟碳关税对江苏制造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江苏工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研究》两篇专题报告。针对产品数字护照工作情况深入调研,向厅主要领导报送《关于推进产品数字护照工作的情况报告》,全面分析国内外现状,提出下一步应对举措。
(二)推进动力电池产业链强链。按照《江苏省“1650”产业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统一部署,扎实推进新能源汽车集群和动力电池产业链建设。2023年度全省动力电池电芯企业实现产销238.7GWh、248.2 GWh,分别同比增长18.7%、37%,国内占比分别为36.3%、40.3%;动力电池出口89.1 GWh,同比增长32%,均位列全国第一。目前,国内装车量排名前十的电芯企业均在我省布局,全国装车量排名第一的宁德时代和排名第三的中创新航均布局在常州,常州市2023年动力电池产量106.4GWh,在全省占比44.6%,规模位居全省首位。支持动力电池领域企业积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截至2023年底,全省动力电池领域高新技术企业35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825家。支持溧阳高新区建设动力电池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溧阳动力电池特色产业基地加快集聚优势企业,提升服务能级,成功入选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形成了全国有影响力的动力电池产业集群。
(三)加强动力电池领域技术创新。围绕电池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十四五”以来,通过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累计支持动力电池领域项目27项,省拨经费2.4亿元。支持58家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和科研机构组成省动力电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动力电池集成开发的共享实验室和技术交流平台;支持中科南京未来能源系统研究院等4家储能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支撑液流电池、燃料电池、储能系统集成等领域的技术攻关。
二、下一步工作举措
目前国家层面关于产品数字护照的系统政策尚未出台、相关标准与规范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下一步,我厅将加强与发改、财政、生态、商务、市监、统计等多部门的协同,结合部门职责分工,共同推动产品数字护照工作的有力推进和有效应对。
(一)夯实碳管理基础工作。积极推动工业领域数字化碳管理工作,鼓励支持地方和行业组织加快建设一批数字化碳管理等公共服务平台,适时遴选推广使用效果好、应用潜力大的数字化碳管理 APP 和商业模式。配合有关部门推进工业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聚焦受欧盟碳关税壁垒影响较大的钢铁、电池、光伏等行业,选择一批重点产品组织开展碳足迹核算。结合绿色工厂、零碳工厂建设,鼓励企业开展碳足迹认证。
(二)培树绿色低碳示范典型。以培育典型企业和典型项目为抓手,制定省级零碳(近零碳)工厂建设及评价要求,鼓励开展零碳(近零碳)工厂建设。重点围绕钢铁、建材、石化化工行业等重点行业,引导龙头骨干企业聚焦能效提升、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应用、低碳原料替代、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等,创新应用关键共性低碳技术,实施节能降碳升级改造,引导具备条件的工业园区、工业企业推进风电、光伏、氢能、新型储能、智慧能源管控等一体化开发运行,培育树立一批能效水平高、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的示范项目。
(三)支持企业建设产品数据信息库。鼓励和指导产业链龙头企业自建产品数字护照相关数据信息库,自愿开展碳足迹、产品材料信息等采集管理,数据结果有序进入对应国家试点的行业数据管理平台。鼓励省内相关行业协会、科研单位在强化数据可信管理的基础上,依法合规采集和管理本行业产业链上下游相关数据资源,形成细分行业的分布式产品数据信息库。引导中小企业积极参与龙头企业或行业协会产品数据信息库建设。
(四)做好相关服务保障支撑。密切跟踪研究欧盟产品数字护照政策规划、标准制定、推进实施等,了解并掌握“游戏规则”。积极对接国家有关部委和单位,及时跟进国家层面工作推进情况,统筹谋划产品数字护照相关应对工作。加强重点企业服务,及时协调解决企业诉求,研究提出务实管用的政策举措。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4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