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696785044/2024-00040 主题分类:
发布机构: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发文日期: 2024-05-25
标       题: 对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0074号提案的答复
发文字号: 苏工信提字﹝2024﹞61号 发布日期: 2024-10-23
主 题  词: 时       效:

对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0074号提案的答复

苏工信提字﹝2024﹞61号

周江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创新机制,加快构建国产工业软件产业生态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有关工作情况

工业软件是工业技术和知识的程序化封装,能够定义工业产品,控制生产设备,优化制造和管理流程,变革生产方式,提升全要素生产力,是现代工业的“灵魂”。近年来,全省认真落实国家软件发展战略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按照“1650”产业体系建设要求,着力提升关键软件供给能力,推动工业软件自主创新,积极开展供需对接,不断优化发展环境,聚焦重点补齐短板、突出优势锻造长板,努力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2023年,全省软件产业规模达到1.44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三,其中工业软件产业链相关收入3259.8亿元,同比增长15.2%,高出行业平均增速5.7个百分点。

(一)打造高质量发展政策法规高地

一是率先制定《关于加快工业软件自主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苏政办规〔2023〕15号),从增强工业软件创新能力、强化应用牵引发展效能、梯度培育优质软件企业、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等6大方面提出19项针对性支持举措,采取超常力度、系统性举措,为我省打造工业软件创新发展高地夯实政策基础。二是创新推进重点研发载体建设。制定出台《江苏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南(试行)》,规范建设流程,明确了“十四五”期间重点建设布局领域。2023年,全省新增1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累计3家,跻身全国第一方阵,形成了“3家国家级、11家省级、23个培育领域”的制造业创新中心体系。三是加快《江苏省软件产业促进条例》修订,修订工作已列入2024年江苏省立法计划正式项目。四是推进《江苏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十四五”发展规划》贯彻落实。多次深入全省各地和园区宣贯解读规划,推动工业软件自主创新工程顺利实施。

(二)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一是持续大力支持关键技术攻关。开展年度软件类关键核心技术征集,2023年度优选工业软件类重点储备项目20项,向工信部推荐11项关键软件领域重点攻关项目。二是加强专项资金支持力度。近年来,省专项资金扶持工业软件关键技术攻关项目10余项,扶持资金超亿元。2024年度省制造强省建设专项资金项目中设立首版次软件示范应用和工业软件推广项目,计划支持金额达1.9亿元。充分发挥国家和省科技计划引导作用,近年来,已有熊猫电子、南京邮电大学等获批承担6项“工业软件”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国拨资金8487万元。依托省科技计划,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余项,省拨经费超1.3亿元,有力支撑了科远智慧DCS控制系统NT6000、同元软控建模仿真软件MWorks、苏州浩辰CAD等国产工业软件自主研发。三是推动各类工业软件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重点开展EDA共性技术、智能化EDA技术和先进制造工艺相关EDA技术攻关。指导省软件检测中心在南京牵头建设工业软件集成验证中心,指导无锡筹建船舶工业软件创新中心,指导苏州筹建高端装备工业软件创新中心,引导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发展潜力的企业建设软件企业技术中心,全省软件企业技术中心增至210家。

(三)筑峰强链培育名企名品

按照“1650”产业体系建设部署,积极建立全省工业软件产业链“5+20+100”重点企业库。梯度培育省内工业软件企业,年度新增省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49家、专精特新软件企业57家,培育库内有效企业达385家。年度面向全省新征集推广重点领域首版次软件产品57项(有效期内112项、累计达221项)、优秀工业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87项(累计达174项),向工信部推荐优秀工业软件产品25项。

(四)搭建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

为消除制造业企业对于工业软件“不敢用、不愿用”的疑虑,重点面向省先进制造业集群领军企业需求,本着需求引领、应用牵引的原则,由点到面、由细到深,不断加大工业软件与先进制造业集群融合深度,帮助工业软件企业拓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市场。组织省内工业软件企业赴洋河酒厂、红豆集团、亚威机床等工业领军企业开展“领军企业软实力提升行动”,在镇江、如皋等地举办5场工业软件供需对接会,帮助62家企业对接89项技术采购需求和6项融资需求,累计金额超5.5亿元。连续19年成功举办南京软博会,2023年,南京软博会和中国工业软件供需大会同期举办,展览规模约4.8万平方米,线下参展企业累计超过600家、线上参展企业近3600家,吸引7.63万人次现场观展、285.5万人次线上浏览。连续3年在苏州成功举办工控中国大会,2023年线上、线下参会人次突破30万,宣贯国家及地方工业软件相关政策、推动工业软件供需合作签约、推广国产工业软件“拳头产品”,聚焦机械制造、石油石化、精密制造、轨道交通等多个领域召开专场工业软件供需对接会。在无锡举办全国首届开放原子开发者大会,线下迎来2000多名开源开发者,开展开源大赛决赛和编程马拉松等15场分项活动。支持优势软件企业与主要应用单位结对攻关,如同元软控联合苏州热工院、中船重工奥蓝托、苏州大学等用户单位共同承担的“自主可控科学工程计算与建模仿真平台软件研发”项目,对标MATLAB/Simulink平台,开发了新一代工程计算与建模仿真平台Syslab,面向车辆、船舶、核能、机器人等典型场景开展行业工具箱、模型库建设和应用验证。

(五)发挥工业软件产业链联盟作用

2021年10月,在工信部电子科技委年会上正式组建江苏省工业软件产业链联盟。联盟由中电科第十四研究所国睿集团任理事长单位,省内超400家工业软件企业和工业企业积极参与。联盟下设总体组、技术创新组、产业人才组、行业应用组等专业工作组,通过整合产业发展资源,共同探索工业软件和制造业融合应用的新模式、新思路。全面梳理江苏省优势工业软件产品、短板弱项和具备突破能力的关键环节,编制形成“江苏工业软件图谱”,以及包含产业链条、重点企业、重点产品、重大项目、区域分布以及技术短长板的工业软件产业链“五图六清单”,并根据产业发展的最新进展进行持续更新完善。同时推动构建产学研对接交流新型机制,积极推动雷华电子研究所、中科芯、无锡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FPGA共性技术创新中心”。举办“人工智能与工业软件”“人工智能+融合创新”“隐私计算与数据安全”等技术交流活动,组织高校专家和企业家走进企业进行深入交流。推动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走访金恒信息、埃斯顿机器人、724所、拓攻机器人等企业,考察工业软件在制造业应用情况,开展技术对接。

(六)构建多层次工业软件人才支撑体系

持续加强相关专业和课程建设,全省高校共有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等49个工业软件相关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积极组织推荐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与省内骨干工业软件企业强化合作,围绕工业软件产业链特色方向,共同建设国家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东南大学入选国家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单位。南京大学《软件测试》等5门软件相关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持续推动产教融合,认定300余家工业软件相关企业为省级研究生工作站,推进50个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建设,先后从行业龙头企业选聘1000余名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科技企业家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推动省内骨干工业软件企业联合产业生态企业和省内高校联合共建“江苏信创实验室”,开展协同创新攻关,解决卡脖子问题,开设工业软件特色课程,加快产业人才培养。持续实施“育鹰计划”专题高研班,为来自供需两侧的领军人才搭建共学共促平台。2023年举办3场“软件产业领军人才沙龙”活动,吸引来自政、产、学、研、用、金等领域150余位领军人才和专家参加,促成4项合作意向。

二、下一步工作举措

(一)着力推动有关政策法规落地落细落实

高质量完成《江苏省软件产业促进条例》修订。围绕《关于加快工业软件自主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协调推动各级相关部门共同落实,争取关键软件供给能力得到新提升,国产软件应用领域得到新拓展,财税、金融、人才、知识产权服务和产业发展环境得到新优化,标准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进一步构建多层次创新平台载体

实施加强基础研究“1820”强基行动,加强工业软件基础理论、智能设计与制造新原理等研发部署。鼓励工业领军企业和工业软件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实施基础软件和工业软件供需结对攻关、产学研联合攻关。加快建设产业基础共性技术平台,支持大型制造企业、重点用户和软件企业共建软件应用创新中心、行业性或区域性集成验证中心。支持重点园区在集成电路、国防电子、高端装备和船舶、航空、石油化工等关键应用领域建设工业软件创新中心。鼓励各地建设、招引自主开源软件创新平台,扶持基于自主基础软件的开源社区运营,举办开源技术交流活动,建立开源软件项目“白名单”制度,营造开源开放的技术产品创新和应用生态。强化AI赋能作用,借力南京智能计算中心、无锡超算搭建“神工坊”工业仿真平台等创新平台,为工业软件创新和应用提供平台支撑,提高工业软件开发效率。

(三)积极指导全省各地探索新路径取得新成效

研究编制《江苏省工业软件发展路径研究报告》,推动南京、无锡、苏州在中国软件名城建设上提质增效,全省争取成功创建1家以上中国软件名园。引导各地结合资源禀赋,积极抢抓机遇,落地建设1家工业软件集成验证中心、1家行业软件应用创新中心,支持发展一批供需结对创新联合体。引导各地加强重点软件企业培育、招引力度,与省级层面联动开展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壮企强企行动,落实分档奖励政策。

(四)深入探索多渠道资金资本支持

在省制造强省建设专项资金中设立“工业软件推广项目”“首版次软件示范应用项目”,从供需两端支持工业软件自主创新。设立“深化软件名城名园建设项目(免申即享)”,对“中国软件名城”“江苏省软件名园”分别给予切块资金支持,积极引导名城名园将切块资金重点支持工业软件自主创新。持续打磨“苏信贷”“关键软件基金俱乐部”等金融服务品牌工作,为工业软件企业发展引入资本活水。积极探索市区联动、“拨投贷保”支持机制,更好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五)更大力度推广工业软件名企名品

面向“1650”产业体系,紧紧围绕“智改数转网联”需求,探索开展分制造链工业软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征集。以南京、无锡、苏州3个软件名城骨干企业为核心,布局至少3个细分制造行业链条的工业软件攻关路线图和相应的创新及应用推广平台,储备20项工业软件方向攻关项目,实现工业软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5项,支持50项以上自主工业软件研发应用。指导各地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云服务平台集中采购或补贴推广一批优质通用、小快轻准的工业软件及配套的云服务,低价或免费向中小微企业开放。

(六)进一步搭建全方位供需对接平台

持续开展首版次软件产品、工业软件优秀产品和应用解决方案等各类遴选评比,为工业企业首购首用提供指导和引导。积极推动工业软件企业抢抓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和大规模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等市场机遇。持续提升“领军企业软实力提升行动”和中国工业软件供需大会、工控中国大会等各类供需对接活动的举办实效。

(七)进一步畅通人才招引育留途径

鼓励海内外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团队来苏创新创业。建立健全“苏畅”人才服务体系,落实企业人才政策服务专员制度。支持软件产业领军人才、青少年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人才培育,全面推动国产软件进校园、进课堂,建设一批国产软件教学实验室。加强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等相关学科专业建设,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新设未来机器人、机器人工程等新兴专业,对国家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给予强化支持。大力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等跨学科创新平台和培养平台,支持重点软件企业设立博士后站,支持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和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共同编制教材、联合开展实训教学和人才资质认证。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4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