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标 题: 对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0887号提案的答复 | |||
|
|||
|
对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0887号提案的答复
苏工信提字﹝2024﹞15号
孙秀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双碳”背景下加强江苏制造业产品LCA碳足迹管理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江苏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把绿色发展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作为经济大省、开放前沿,江苏省电池、光伏、钢铁等行业产业链齐全、企业数量多、产品种类广、出口份额大,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压力大,亟待加快推动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稳妥有序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印发《江苏省工业领域及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制定《2023年工业领域节能降碳工作要点》,从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打造现代化低碳产业链、构建低碳创新体系、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优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行绿色制造等方面,扎实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深入开展工业领域应对碳关税政策研究,形成《欧盟碳关税对江苏制造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江苏工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研究》两篇专题报告。组织全省32家钢铁企业成立江苏钢铁行业低碳发展联盟,组织编写“钢铁烧结球团工序碳排放核算规范”等省级地方标准,开展“江苏省水泥工业碳排放调查研究”。注重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应用,遴选发布了江苏华能智慧能源供应链科技有限公司“基于区块链的绿色物资供应链碳足迹管理项目”等15个省级区块链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
(二)探索建立省级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5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生态环境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等部门联合印发《江苏省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意见》,明确到2025年和2030年两阶段目标,提出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标准体系、推动重点行业产品碳足迹核算、建立重点行业碳足迹数据库、推进产品碳标识认证工作、构建碳足迹市场服务体系、拓展丰富产品碳足迹应用场景、加快形成碳足迹互认互信机制等七个重点任务以及五项保障措施。
(三)开展“双碳”战略人才培养。省教育厅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政策顶层设计,强化“双碳”战略人才培养和评价,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教育服务“双碳”战略发展能力。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对口人才培养。鼓励高校结合国家“双碳”战略需求,设置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资源环境科学、环保设备工程等相关专业,培养高层次“双碳”领域高层次人才。其中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环境科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完善产教融合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深入开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产业学院等,南京大学环境健康产业学院、常州大学能源低碳信创产业学院等入选省级重点产业学院,盐城工学院新能源学院获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孵化优质实践项目。办好“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省赛,鼓励大学生围绕“双碳”管理开展创新创业研究,进一步推动“双碳”领域创新成果转化。南京林业大学“生生不息—生物质碳封存新能源装备技术领跑者”荣获国赛金奖,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一探究净—全球首台二氧化碳通量探测激光雷达”荣获国赛银奖。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统筹推进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全链条推动我省产品碳足迹的标准建设、核算、标识认证和应用场景开发,广泛开展政策宣传和工作培训,聚焦电池、光伏和钢铁等行业组织开展碳足迹核算,打造一站式的全省产品碳足迹公共服务平台,构建重点行业碳足迹数据库,建立碳足迹标识认证体系,助力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发展新质生产力。
(二)推动重点行业和企业碳足迹核算。积极推动工业领域数字化碳管理工作,鼓励支持地方和行业组织加快建设一批数字化碳管理等公共服务平台,适时遴选推广使用效果好、应用潜力大的数字化碳管理 APP 和商业模式。聚焦受欧盟碳关税壁垒影响较大的钢铁、电池、光伏等行业,选择一批重点产品组织开展碳足迹核算。结合绿色工厂、零碳工厂建设,鼓励企业开展碳足迹认证。
(三)持续加强“双碳”领域人才培养。支持有条件的本科高校紧密对接“双碳”战略发展需求,积极增设新能源、环保、储能等相关专业,加快推进能源学科领域人才培养。持续推进“双碳”领域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加强内涵建设,积极培育“双碳”相关优秀课程和优秀教材,搭建实践教学资源平台,提升学生“双碳”领域实践创新动手能力。建好建强“双碳”领域相关的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充分调动能源头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国家“双碳”战略不断提供战略人才支撑。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4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