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标 题: 对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0016号提案的答复 | |||
|
|||
|
对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0016号提案的答复
苏工信提字﹝2023﹞144号
民建江苏省委: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做大做强我省节能环保产业集群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节能环保集群是我省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也是我省重点发展的10个国内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近年来,全省围绕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工程为依托,强化政府引导,完善政策机制,培育规范市场,着力加强技术创新,大力提高技术装备、产品、服务水平,推进节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江苏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总体呈现规模大、门类全、研发能力强、产业集聚度高等特点。
一、产业发展现状
(一)总量规模全国领先。江苏节能环保产业起步早、成长快、成效大,集群化特征明显,在国内具有比较显著的优势,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约25%。“十二五”以来,全省节能环保产业以年均8%以上的速度增长,2022年,全省节能环保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8300亿元,总量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二)技术产品竞争力强。我省节能环保装备产品制造门类齐全,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节能领域涌现出一批技术领先产品,在高效清洁燃烧、高效换热、半导体照明等技术领域,攻克了新型环保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溴化锂吸收式换热技术等一批关键技术。工业余热锅炉、超高效节能电机等一批装备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居前列。环保领域具有较强优势,在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固废处理、噪声控制等门类中有2000多个系列化产品。水处理、大气污染治理设备优势明显,我省水处理设备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市场份额,除尘设备、水泥窑脱硝、垃圾焚烧发电、烟气净化、垃圾渗滤液处理等细分领域的技术产品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占据较高市场份额。
(三)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技术研发支撑实力强,省内11所“985”和“211”高校在不同的细分方向上呈现出鲜明的技术特色,如南京大学的工业废水处理、东南大学的节能技术装备、南京理工大学的电化学、南京工业大学的膜材料等技术水平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部分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具有较好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通过机制创新、模式创新,与英国、德国、美国等国家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培育新型研发机构。依托南京工大膜应用技术研究所建成高性能膜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依托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培育创建水污染防治设备制造业创新中心。
(四)产业集聚优势明显。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5市产业规模占全省70%以上,宜兴、盐城已发展成为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宜兴环科园作为我国唯一的以环保产业为特色的国家级高新区,目前拥有全国最大的产业集群、最完整的产业体系。近几年,宜兴全面推进标准化试点,建设国家水环境技术与装备标准化示范基地,通过制定高质量的环保技术与装备国家/行业标准,提升环保装备标准化水平和产业竞争力。盐城形成了环保科技城、建湖节能电光源产业园、阜宁环保滤料产业园“一城二园”发展格局,环保科技城入选了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和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
(五)骨干企业转型加速。企业创新经营模式,以工程总承包带动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并向运营管理延伸。随着工业互联网的深入推进,在信息化大背景下,节能环保骨干企业积极探索智慧节能环保发展理念与思路,向“互联网+节能”、“互联网+环保”、智慧系统转型,由传统的装备制造逐步向标准化、规模化、智能化制造转型。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拓展一体化水处理装备、高效电机、除尘脱硫脱硝等先进节能环保装备的国际市场。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扎实推进产业强链行动。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水污染防治设备、高效节能装备、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产业链等产业强链行动。一是科学制定专班工作机制。贯彻落实优势产业链“八个一”工作推进机制,科学编制工作方案,成立水污染防治设备产业强链专班。提出工作计划,排出启动运转阶段、深化研究阶段、全面落实阶段、卓越提升阶段等四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制定推进机制,明确专班各类会议召集对象和召开频次,落实专班专题工作调研机制。累计召开专班工作推进会1次,工作例会7次,工作调度会14次,开展各类专班调研5次。二是编制发布产业链发展报告。印发《关于调度江苏省水污染防治设备产业强链相关信息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开展水污染防治设备产业链现状调查工作的通知》,开展现状摸排。先后赴久吾高科、膜科技产业园、国合基地、南大环保等企业、园区调研,组织召开产业链细分领域企业座谈会,深入了解产业链细分行业发展现状。在充分调研座谈基础上,通过全面梳理水污染防治设备产业链供应链及上下游发展现状,编制产业链“五图六清单”和《江苏省水污染防治设备产业链发展报告》,并于省水污染防治设备产业强链发展峰会上正式发布。三是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开展产业链政策梳理,结合我省环保产业发展现状,条目式梳理“十三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和省有关部门、兄弟省市出台的涉及促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进行对比分析。围绕产业发展“补短板、强弱项、破难点、畅堵点”各个环节,制定出台《江苏省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3-2025年)》,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升高端装备供给能力,推动发展模式转型升级,提高绿色低碳转型的保障能力。
(二)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一是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系统梳理、认真摸排节能环保装备产业链供应链及上下游基本情况,以“五图六清单”为切入点,深化现状分析,特别是在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工业基础软件、仪器仪表等领域,分析产业链供应链长板短板环节,排出一批亟需攻克的“卡脖子”关键技术。“十四五”以来,共运用省级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8154万元,支持7项节能环保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装备)攻关项目实施。二是推进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依托专班首席专家任洪强院士团队,以水环境技术与装备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为载体,系统梳理了现行有效的水污染防治设备国家/行业/地方标准500余项,根据江苏省水污染防治设备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标准化需求,构建出水污染防治设备标准体系框架。围绕水污染防治设备模块化方向,系统制定了模块的设计、制造、安装、运维系列标准。围绕一体化方向,研制了行业标准2项、江苏省地标1项、团体标准2项。三是规范环保装备制造企业发展。支持一批规模大、技术新、实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做优,进一步提升品牌、人才、市场、资金优势,从设备制造向综合服务转型,提高综合竞争力。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围绕产业链亟需领域培育一批单项冠军和“小巨人”企业,带动全产业链水平整体提升。加强行业规范引导,推动建立公平竞争、健康有序的市场发展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十四五”以来,累计33家企业列入国家环保装备制造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三)健全产业发展支撑政策体系。一是印发实施《关于优化排污总量指标管理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江苏省排污总量指标储备库管理办法(试行)》,在坚守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前提下,积极推动环境要素配置改革,努力形成先储备、后使用的良性循环,为重大项目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制定产业生态环境服务指南,完善并落实重大项目审批信息卡、承诺制审批、并联审查、专班服务、绿色通道等工作机制,为项目审批提供便利化服务。在符合生态环保要求前提下,累计服务保障无锡药明合联、昆山泽瑾、溧阳赛得利、台积电等10多个重大项目顺利落地。三是深入实施全省“十四五”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进污水处理厂新一轮提标改造,大力推动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更大范围开展“绿岛”项目和生态缓冲区建设,开展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充分释放并扩大环保产业市场需求。
(四)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服务。积极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绿色金融体系,引导和激励更多金融资源支持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为节能环保企业提供融资等方面的专业化配套服务。一是完善政策体系。印发实施《关于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指导意见的通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绿色金融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将全省绿色金融工作纳入省金融工作议事协调机制,从推进基础性制度建设、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做好重点项目实施和融资对接等方面,制定全省绿色金融发展年度工作要点,明确全省绿色金融的发展思路、主要目标和重点支持领域,为全省绿色金融长效发展搭建了政策框架。二是畅通产融对接。成功举办“金环”对话会7次,更好引导金融资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形成了“政-银-企”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累计发放绿色金融奖补资金2.45亿元。以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为依托,建设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目前已初步建成包括3000家绿色企业和600个绿色项目的绿色企业(项目)库,提升企业绿色融资服务基础支撑能力。主动搭建政银企沟通桥梁,做好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促成18家金融机构与24家生态环保企业和单位签约256亿元。三是强化融资服务。鼓励开发性、政策性及商业性金融机构等加大对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的信贷资金投入,创新推出“环保贷”“环保担”“苏碳融”“鑫减排”“EOD项目贷款”“排污权质押贷款”“碳配额质押融资”等绿色金融产品。截至2022年末,全省绿色信贷余额2.4万亿元。鼓励绿色企业开展直接融资,依托“深交所江苏创新创业企业上市培育基地”“上交所江苏企业上市培育基地”“全国股转系统江苏基地”,开展分类指导和梯队服务。2022年,全省共有32家包括节能环保企业在内的绿色企业在境内上市融资,首发融资金额合计399亿元。
三、下一步工作举措
下一步,我们将以加大绿色低碳产品、服务供给为目标,提升基础原材料和基础零部件、重大装备和核心技术保障能力,加快节能环保装备研发制造,加快补齐科技创新能力短板,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模式向标准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打造国内领先的节能环保产业高地,力争到2025年实现节能环保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1万亿元。
(一)加快补齐科技创新能力短板。聚焦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短板和“十四五”期间减污降碳需求,组织开展重大核心技术装备攻关。支持节能环保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创新管理机制、提升创新能力,推进节能环保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孵化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二)提升先进装备核心竞争力。加大创新产品示范应用,推进先进技术在不同细分领域的首次应用。强化重大装备产业化推广,编制发布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指南。实施“强企壮企”工程,大力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创新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力争形成龙头企业领军、中小企业配套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研究制定江苏省节能环保集群建设行动方案,优化调整节能环保产业空间布局,进一步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提升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影响力和凝聚力。
(三)推动发展模式转型升级。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向标准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研制一批环保装备设计、制造、检测标准,在全国率先建设环保装备标准化体系。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节能环保产业的融合,创建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智能车间。鼓励环保治理由长流程工艺向短流程工艺改进,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创建一批环保装备领域绿色工厂。引导节能环保企业从设备制造商向综合服务商转变,培育一批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
(四)加大保障支持力度。加强科技创新、产品推广、财政税收、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政策衔接,助推政策合力。强化企业产品质量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营造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营商环境。着力培育一支贯通节能环保领域完整创新链的高水平、多层次的人才队伍。鼓励企业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广泛深入开展国际合作,拓展国际市场。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3年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