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696785044/2022-00121 主题分类:
发布机构: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发文日期: 2022-06-16
标       题: 对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第1183号建议的答复
发文字号: 苏工信建字﹝2022﹞109号 发布日期: 2022-06-16
主 题  词: 时       效:

对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第1183号建议的答复

苏工信建字﹝2022﹞109号


周荣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数字经济时代,打造江苏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建议”收悉,我厅对第1183号建议高度重视,会同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省教育厅、省地方金融管理局研究协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把数字经济作为江苏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积极抢抓发展机遇,统筹谋划推动发展,着力完善“一揽子”政策体系,印发出台《关于全面提升江苏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指导意见》,成立由省委书记任第一组长、省长任组长的省数字经济工作领导机制,制定实施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等专项规划和《江苏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省工信厅加快落实《关于全面提升江苏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指导意见》,扎实推进数字产业化,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着力产业创新发展,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全力推动全省数字经济发展。

一、着力推动技术创新,提高数字产业创新能力

一是加快国家和省技术创新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2021年,获批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启动建设省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南京智能技术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在人工智能、芯片制造、光电遥感、智能制造等领域,培育形成了一批产业集群。

二是打造数字经济共性技术研发平台。2021年,以南京为中心,建成云网边端一体化、体系完备的信息高铁综合试验基础设施,为企业用户提供先进、开放、综合的技术、系统研发与验证平台,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高标准建设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基地),以及在电子信息技术等领域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推动数字平台赋能产业转型与创新。

三是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进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建设,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新推荐苏州苏大维格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申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新增博众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2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新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近500家,全省已累计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近3400家。

二、聚焦核心产业培育,提升数字产业创新实力

一是夯实数字产业发展基础。2021年完成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超1000亿元。新建5G基站6万座、累计13.1万座,新签约5G融合应用项目超千个、累计超两千个。未来网络试验设施成功获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完成33个光传输网络主干节点建设。制定《新型数据中心统筹发展实施意见》,在用数据中心标准机架数44万架。制定《江苏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创新发展增强行动方案》,全省累计建成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44个,标识注册量、解析量、接入企业数均居全国首位。推进IPv6升级改造,全省IPv6活跃用户数达1亿。

二是大力发展数字核心产业。制定《江苏省数字经济加速行动实施方案》、《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健康发展实施意见》、《网络安全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工业软件、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产业势头强劲,全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约3.3万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全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达1.2万亿元。

三是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落实《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聚焦重点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大力实施“十大工程”,加快推动龙头骨干企业、中小企业、产业链“智改数转”。制定《关于加快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实施意见》、《2022年省工信厅“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任务分解清单》,将相关工作细化分解为33项工作任务,明确年度目标和推进举措,找准工作抓手。确定分行业“智改数转”实施指南编制的工作组织机制和指南框架体系,启动首批11个细分行业(动力电池、航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光伏组件制造、化工、建材、钢铁、纺织、医药、集成电路、船舶、民爆)的指南编制。

四是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生态。在全国率先制定《企业首席数据官制度建设指南(试行)》,遴选17家企业开展试点。制定《江苏省数据要素市场生态培育指南》,从提升数据质量安全、加快数据汇聚融合、培育数据服务新业态、探索数据交易流通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推动部门和企业开放数据样本,发动社会力量开发数据分析模型,提出应用创意,释放数据潜在价值。入选全国首批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DCMM评估)试点地区,完成20家单位评估,处于全国第一方阵。

三、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激发数字产业创新活力

一是培育数字产业集聚区。无锡获批中国软件特色名城、我省软件名城数量居全国第一。培育省级大数据产业园、工业大数据应用示范区、区域大数据开放共享与应用试验区,构建起大数据产业10园13区综合发展体系。苏州获批全国首个区块链发展先导区,培育省级区块链产业集聚区、区块链技术创新应用试验区和区块链产业人才培训基地,打造形成全省区块链产业载体“1323”布局。培育昆山、仪征2家江苏省数据中心产业示范基地。南京、苏州、无锡试点创建省级信创先导区。

二是创建产业平台及载体。推动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江苏分院和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江苏分中心建设。推动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体验中心(南京、苏州)完成建设,加快国家级应用创新推广中心(吴江、江阴)及区域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聚焦纺织服装、机械装备、日用消费品等传统制造业集群基地,大力推进工业设计载体建设,已建成了徐工工程机械、金太阳纺织科技、波司登羽绒服装等一批国家级和阳光纺织、罗莱家纺等一批省级工业设计中心,鱼跃医疗器械等6家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南通家纺城等5家省级工业设计园区。

三是完善产业服务体系。建设省级“智改数转”生态资源池。研究起草《江苏省制造业“智改数转”生态资源池建设和管理指南》,汇聚智能装备服务商、网络服务商、标识服务商、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服务商、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工业安全服务商以及咨询服务等7大类服务商,加快构建产业服务生态体系。

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激发数字产业创新动力

一是财政专项大力支持。2021年,安排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专项资金2.2亿元,着力加强未来前沿领域的前瞻性技术研发和关键必争领域的重大核心技术攻关;安排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10亿元,重点支持处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容量大、产业带动性强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每年安排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亿元,瞄准产业发展的“重点、难点、堵点”,对能实现重大关键技术原始创新且处于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重大产业项目给予扶持。2021年,在省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中安排1.76亿元支持制造业“智改数转”项目30个,引导制造业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安排1.55亿元支持数字经济培育创新项目74个,加快数字产业化步伐。

二是创新金融产品服务。加强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截至今年3月末,平台注册企业数96.09万户,上线金融产品2799个,入驻各类金融机构388家,今年已帮助2.8万家企业获得融资1234.93亿元。推进省级企业征信服务平台建设,截至今年3月末,平台共归集涉企信用数据2816项、5.6亿条,基础征信报告覆盖68.36万户,累计帮助16278家企业获得征信支持类融资911.48亿元。持续优化江苏人才金融线上综合服务功能,累计撮合授信286笔,发放贷款9.9亿元,涉及人才企业250户。加大债券融资力度,组织“创新创业公司债券”新业务宣传推广,先后发行11只债券,募集资金近95亿元,均位居全国第一。引导发挥私募基金投资带动作用,以资本集聚推动科技创新。截至2021年底,江苏私募基金管理人1220家,管理基金规模9583.63亿元。引导商业保理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地方金融组织积极发挥融资补充作用,为数字经济产业相关中小微企业提供差异化融资支持和特种设备融资租赁服务;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数字经济产业中小微企业提供支持。

诚如代表所言,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您的建议为我们加大力度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下一步,我厅将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提升江苏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指导意见》,加快《江苏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江苏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实施,推动江苏产业创新集群发展:

(一)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速行动,打造转型升级新引擎。

一是在优化存量上,巩固提升基础优势产业。推进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基础优势产业核心技术攻关、产业链上下游对接配套、重大项目跟踪服务、龙头骨干企业培育,精准实施强链补链,打造集成电路、物联网、新型显示、软件等地标性产业集群。推动制造技术软件化进程,聚焦工业软件、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实施“领军企业软实力提升行动”,培育工业软件创新中心。

二是在培育增量上,做大做强新兴数字产业。大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产业。构建大数据产业“1468”发展体系,打造“大数据+”卓越产业链。实施区块链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推动“六个一”工程,形成全省区块链“1+3+N”产业布局。实施江苏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行动计划,争创和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创新发展试验区。

三是在激活新要素上,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持续推动DCMM评估工作,扩大企业CDO制度试点,推动发展大数据清洗、标注等新产业,打造相关产业基地,提供高质量数据要素资源。推动数据确权、质量评估、资产定价等标准、规范研究应用,培育数据标注、评估、交易等新业务主体,积极构建多主体、多层级的全省数据要素市场生态体系。支持数字经济领域各类先导区在机制创新、标准研制、场景开放等方面先行先试,发挥引领作用,充分激活数据要素价值。到2023年,培育一批数字经济产业园、数字技术应用创新试验区、特色数字产业创新基地。

(二)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行动,树立转型升级新标杆

一是在推进路径上,突出对不同主体分类施策。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实施集成创新工程,对标国际领先水平,重点支持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5G全连接工厂,形成“一行业一标杆”。对中小企业实施智改数转推进工程,培育推广一批低成本、模块化的先进数字化解决方案,通过“上云用平台”,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普及。对工业园区实施数字化提升工程,支持将网络部署、公共云平台建设、数据采集和传输系统部署等纳入工业园区改造提升建设标准,建设省级智能制造先行区、“5G+工业互联网”先导区、“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基地。

二是在生态构建上,突出服务商培育与产业链协同。实施领军服务商培育工程,围绕咨询诊断、解决方案、软硬件供给、平台网络搭建等环节,建立智改数转生态资源池,培育一批优秀数字化解决服务商、省级智能制造领军服务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实施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转型工程,围绕50条重点产业链,支持“链主”企业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配送,加速全产业链协同转型。推进“强链拓市”专项行动,促进工业电商平台和工业企业全面对接,实现企业“云供应、云生产、云销售”。

三是在要素支撑上,突出人才引培、金融服务和环境营造。开展产业数字化转型人才培养试点,实施数字化产业工人培训工程,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制造业数字化人才实训基地,多举措引进培养制造业数字化领域的创新创业团队、高层次人才以及复合型技能人才。加强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探索投贷联动模式,开设“专精特新”企业金融服务绿色通道,推进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产融协作服务创新。积极开展智能制造进园区、进集群活动,支持有条件地区举办全国及区域性工业互联网和数字化转型峰会、大赛及展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三)实施智慧江苏建设升级行动,提升转型升级获得感。

一是以数字新基建为引领,全方位支撑城市数字化转型。优化提升先进泛在网络基础设施。加快5G网络建设,推广5G行业虚拟专网。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国家枢纽节点建设,超前布局绿色高效的算力基础设施,推动智能计算中心、边缘数据中心等新型数据中心建设,引导数据中心集群化发展。加快江苏(无锡)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以及省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构建泛在互联智能感知的城市级物联网,打造城市数字孪生体。

二是以扩大信息消费为突破,积极拓展数字生活新空间。实施信息消费“三品”行动,加快传统商贸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消费载体。强化智能家居、服务机器人等新型消费类数字产品及服务供给,推动消费场景应用创新及体验提升。推动国家四部委“百城千屏”超高清视频推广活动落地落实,打造超高清视频体验门店和示范小区。

三是以智慧江苏工程为重点,加快“简政智治、兴业惠民”。持续开展智慧江苏示范工程和标志性工程建设,遴选50项重点工程、10项标志性工程。在智慧民生领域,推进智慧健康服务、智慧教育、智慧文旅等提升工程,按照适老化要求,优化数字产品及服务,提高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在城市治理领域,提升公共安全治理、安全生产管控、应急指挥调度、市场监督管理信息化发展水平,全面构建智慧化社会治理体系。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2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