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标 题: 对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0801号提案的答复 | |||
|
|||
|
对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0801号提案的答复
苏工信提字﹝2022﹞110号
李靖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速特色人工智能产业布局,赋能江苏都市型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正在深刻改变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10月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国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近年来,江苏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主动对接国家产业发展规划,统筹优化全省产业布局,初步构建了应用牵引、跨界融合、开放共享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体系,为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2021年,全省人工智能领域核心企业超过1000家,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超过2000亿元。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着力加强统筹布局。江苏是较早布局人工智能产业的省份之一,“十三五”期间,围绕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省工信厅制定了《江苏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出台了机器人、无人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等产业发展政策。2020年,省工信厅、发改委、科技厅、财政厅共同印发了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政策文件,在自主创新、人才供给、应用示范、要素保障等方面细化了发展举措。2021年,江苏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纳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十四五”规划中,进一步强化了顶层设计。
(二)着力提升创新能力。加强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建有社会安全图像与视频理解、工业机器人等7家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人工智能新型研发机构。截至目前,全省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重点研发机构93家,其中国家级研发机构20家。鼓励龙头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骨干企业、行业应用单位以及高校、科研院所和金融资本等创新资源,协同攻克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已培育56家“数动未来”融合创新中心,在智能网联汽车、特种机器人、智能微系统等领域培育和试点建设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强人工智能领域技术攻关,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装备)攻关,突破了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
(三)着力强化应用牵引。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在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城市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典型应用场景。目前全省拥有智能工厂138个、智能车间1639个。在智慧医疗领域,已在医学影像诊断与病例分析、肿瘤等疾病防治等方面开展人工智能应用试点,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智能机器人、智能测温、疫情分析预测等一系列产品和技术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021年,省工信厅首次组织开展江苏省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产品和应用解决方案征集活动,面向全省征集发布128项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优秀案例,有效促进了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产品和应用解决方案落地。
(四)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全省2021年度新建5G基站6万座,累计达到13.1万座(全国第二),基本完成固定网络、移动网络及数据中心等网络及应用基础设施IPv6升级改造,为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提供网络基础支撑。推动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昆山中心以及南京昇腾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计算资源的建设和使用,面向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提供算力、数据和算法服务。支持人工智能产品的评价、检测等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国家图像和语音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江苏分中心落地。推动工信部支撑机器人等重点领域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等领域搭建创新成果综合推广服务平台。
(五)着力推动数据共享。有序推进省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设,构建上联国家平台、下联市级平台、横联省级部门的一体化大数据共享交换体系,省级平台与工信、生态环境、水利等60余家省级部门实现对接。研究制定《江苏省公共数据管理办法》,为数据共享开放、开发利用、资产管理、运营运维和安全管理等提供法规依据。建立省市一体化数据目录体系,建成综合人口、综合法人、社会信用、电子证照、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库,初步实现全省数据资源的统筹管理。试行《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规范》《省公共数据开放和安全管理细则》等制度规范,加强公共数据安全管理。以政务外网、政务云、数据、应用为防护重点,构建涵盖安全管理中心、区域边界、通信网络以及计算环境的“一个中心、三重防护”的安全防护体系。
(六)着力培育产业集群。优化人工智能产业空间布局,制定了《江苏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加快培育人工智能产业集群。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依托,成功创建苏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集聚人工智能企业超500家,构建以“AI+制造”“AI+医药”“AI+金融”“AI+文旅”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示范体系。推动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聚集智能物联网企业超400家,打造信息感知、网络传输、应用处理、数据支撑的“智能物联网”产业发展路径。
二、下一步重点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吸纳本提案中的建议,从自主创新、数据共享、产业生态、人才引培、保障体系等方面发力,推动我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一)突出创新引领,强化要素支撑。一是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揭榜挂帅”“赛马”“定向择优”等科技任务组织新机制,支持小样本学习、跨媒体感知计算等前沿理论研究,开展计算机视觉与感知、智能无人系统关键技术攻关,打造人工智能专用芯片、极端环境工业机器人等重大战略产品。二是建设开放创新平台。发挥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作用,集聚国内外人工智能创新资源。加快创新资源共建共享以及产业协同发展,通过部省共建、区域合作、校企联合等方式建设一批技术创新平台,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融合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三是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支持企事业单位、第三方机构建立面向各行业的人工智能海量训练资源库和标准测试数据集,布局开源代码托管平台、算力共享平台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二)深化数据共享,夯实数据安全。一是建立健全标准规范体系。贯彻落实《江苏省公共数据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相关配套细则,加强数据全流程管控。研究制定“一朵云”、“一张网”、公共数据共享交换、网络平台建设等相关标准。加强数字政府标准应用和推广,为都市型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二是持续推进数据共享开放和开发利用。深入开展数据汇聚治理攻坚行动,全面摸清项目、系统和数据资源家底,形成政务信息系统和数据目录两张清单。聚焦群众急需急盼和社会关切,加快推进高价值数据安全有序开放。向社会拓宽数据开放、特许开发、授权应用等渠道,鼓励和推动综合开发利用,为新型智慧城市应用提供数据支撑。三是着力夯实网络和数据安全。建立健全公共数据分类分级安全管控体系,加强数据资源核查,健全数据脱敏规范,强化敏感数据监测与保护,开展重要数据备案和数据安全风险评估认证。加强网络安全动态监测和主动防控,开展全方位针对性的网络安全攻防演练。
(三)优化产业生态,促进融合应用。一是加大产业集聚效应。按照“重点突出、优势互补、特色化发展”的原则,培育智能家居、智能安防、智能驾驶、智能医疗等一批人工智能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南京、苏州、无锡等地积极争创和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创新发展试验区,同时,支持省内其他地区立足各自的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探索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路径。二是加快培育龙头企业。推进“百企引航”、“千企升级”行动计划,引导人工智能重点企业通过技术攻关、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等方式加速做大做强。深入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行动,推动更多人工智能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为创新型领军企业。三是加强应用示范。支持以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我省制造业变革,打造一批人工智能赋能“智改数转”的示范项目,提炼可复制推广的典型经验,向行业辐射推广人工智能技术。
(四)注重引培并举,推进产才融合。一是引导地方精准引才。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链和人才链同谋划、同部署,加强产业链人才供需分析,为各地各部门和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引才育才工作提供依据。二是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抓住省人才计划优化整合契机,面向全球引进掌握前沿技术的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支持有条件的机构和企业通过与全球顶尖人工智能研究机构开展项目合作,柔性引才。三是推动人工智能学科建设。鼓励我省高校构建 “AI+”复合专业培养模式,与龙头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搭建跨学科、跨专业领域的科研平台,协同培养了解企业需求、掌握专业技能、知识视野开阔、解决实际问题的AI人才。四是完善人才培训体系。聚焦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紧缺急需人才,分领域、分层次实施“英才名匠”产业人才培训。将人工智能应用人才培训纳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范围,支持有条件的高校院所、产业联盟和骨干企业,建设人工智能人才实训基地。
(五)健全保障体系,营造发展环境。一是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围绕智慧医疗、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开展人工智能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研究,推动建立覆盖人工智能产业技术、标准、应用、安全、伦理等方面的制度体系。二是助推企业开拓市场。发挥省新技术新产品目录的引导作用,加速人工智能自主创新技术产品推广应用,鼓励政府优先采购国产人工智能技术产品。三是加强资金支持引导。各类省级专项资金加大对人工智能产业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应用、核心技术突破、技术平台建设等项目实施。采取贷款贴息、有效投入补助等方式,支持工业企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智改数转”。引导社会资本加大直接融资支持,成立专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专业化基金。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2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