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696785044/2021-00055 主题分类:
发布机构: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发文日期: 2021-08-18
标       题: 对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0510号提案的答复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2021-06-18
主 题  词: 时       效:

 

对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0510号提案的答复

苏工信提字﹝2021﹞131号



李靖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激活工业遗存价值 在城市有机更新中彰显江苏特色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工业遗产反映了工业化时代特征,承载着工业技术和相对完整历史信息。保护利用工业遗产,可以让人们看到一个城市在工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轨迹,是对爱国实业家崇高创业精神的传承。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府和企业高度重视工业遗产保护,积极探索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途径,主要有以下做法:

一是深入调研,摸清底数,认真梳理我省工业遗产现状。省有关部门多次赴南京、无锡、徐州、常州、南通、镇江等地区了解情况,主动联系相关单位,梳理纳入城市或地区规划和文物保护范畴的工业遗产情况。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征求加强工业遗产保护以及促进工业文化发展的建议。2020年12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省工信厅组织编撰完成《江苏省工业遗产地图(2020版)》。今年,会同省科学协会学部、省科学传播中心、江苏科技出版社等单位筹划编辑出版系列丛书《工业文明的光辉——江苏工业遗产巡礼》。我省工业遗产从创办的时代背景来看大体分为晚清、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三个时段,规模大小不一、各具特色,呈现三个特点:一是数量丰富,分布集中。我省工业遗产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大多集中于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等地,以长江和大运河沿线为主要集聚地,数量丰富,分布相对集中。二是门类齐全,种类较多。产业类别涉及纺织、面粉、缫丝、食品、化工、电力等多个门类。三是结构多样,风格迥异。我省工业发展历史悠长,形成了不同时代的工业建筑特点,结构多样,风格迥异。有传统的木构架、青砖灰瓦,也有砖木混合、钢构梁架,既有中国传统样式,又有中西合璧或完全西方古典样式。

二是率先立法,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工业遗产保护利用。

2019年12月,江苏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是全国首部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地方性法规。《决定》明确提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工业和信息化、文化和旅游等部门应当……,利用大运河两岸老旧厂房、仓库等工业遗产发展工业文化旅游,开展大运河中医药特色旅游、养老度假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建设一批康养基地、旅游民宿和特色小镇。”

三是重点保护,纳入城市规划和重点文物、工业遗产名录。全省各地在城市规划制定和历次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梳理中,主动将一批工业遗存纳入保护范围。无锡市政府早在2007年就印发了《无锡市工业遗产普查及认定办法》,公布了无锡首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南京2017年发布的《南京市工业遗产保护规划》是全国首部工业遗产保护规划,公布了从1840年到1978年间全市52处工业遗产项目。扬州市也于2015年选定24处工业遗存作为第一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利用。目前,全省有金陵机器局、南京永利化学工业公司铔厂、无锡茂新面粉厂等9处工业遗存被认定为国家级工业遗产项目;有南通大生纱厂、南京金陵机器局旧址、无锡茂新面粉厂旧址等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洋河酒厂的地下酒窖、常州恒源畅厂旧址等被列为江苏省首批大运河沿线重点文物抢救单位。

 四是认真宣贯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及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等政策法规。2018年,国家工信部《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发布后,省工信厅认真贯彻落实,多次组织召开工业遗产管理工作推进会以及工业遗产高峰论坛,对《暂行办法》进行宣传解读,交流工作经验。近日,国家工信部等八部委联合发布了《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 年)》,我们将认真抓好宣贯,建立健全部门协作工作机制,全面总结我省工业文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抓紧研究制定促进全省工业文化创新发展实施方案。

五是形式多样,因地制宜进行工业遗产活化利用。各地对于影响力大、文化内涵丰富,体现人文精神的工业遗产及名人故居,充分挖掘潜能,在保持建筑风貌不变的前提下,对一些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厂区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加以保护利用。有的建成工业博物馆,有的开展工业旅游,有的辟为文化创意园区,有的以租赁方式活化利用。如无锡市利用茂新面粉厂旧址建立了“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将永泰丝厂旧址改建成“中国丝业博物馆”。苏州市的坛丘缫丝厂旧址则建成为“东方丝博园”。江苏恒顺醋业、洋河酒厂等企业,建成“中国醋文化博物馆”“洋河酿酒作坊老窖池群”等国家4A级景区,利用工业遗存和生产厂区开展工业旅游。还有一些工业遗存华丽转身为创意园区,如徐州贾汪权台煤矿遗址创意园,以“用好煤资源、深挖煤文化、做透煤文章”为主旨,着力打造集文创娱乐、科技博览、文创街坊等为一体的煤矿遗址创意园,建成后将成为徐州“百年煤城”的历史见证和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靓丽名片;常州大明纱厂旧址已打造为天虹大明1921创意园,南京第二机床厂已改造为南京国家领军人才创业园,淮阴新华印刷厂已开发为淮印时光文创园。自2012年开展省级工业旅游创建以来,全省共有省级工业旅游区125个,涵盖工业遗产类、博物馆类等多种类型。

六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挖工业遗产文化内涵。大力实施“文旅+”战略,推进文化旅游与其他领域特别是工业领域的融合互促。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工业旅游项目申报国家、省级各类专项资金和重点项目库,先后支持蜂奥工业旅游区、海安鑫缘茧丝绸、中国职业装博览馆等工业旅游区实施旅游展示和体验设施提升改造项目。坚持保护传承、科学利用、因类施策、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鼓励工业企业和社会资本合理开发利用工业遗产资源,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和开发融入全域旅游。成功打造了梅钢、宜兴谈青窑艺等一批具有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工业旅游区。制定实施《江苏省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提出要全面梳理包含工业遗产在内的各类历史文化遗存,明确保护对象,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提出保护要求。重点做好加强工业遗产信息化管理、促进工业遗存活化利用、执行过渡期土地政策等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工信部决策部署,深入挖掘工业文化内涵,建立分级分类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体系,进一步强化工业遗产保护,积极推进工业遗产活化利用。

一是推动工业遗产活化利用项目创品牌。认真总结国家工业遗产项目认定申报工作经验,完善申报推荐工作机制,力争将更多优秀项目推荐到国家工信部;加强宣传推介,积极营造重视工业遗产、保护工业遗产的社会氛围,组织更多项目单位参与到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中来。推动全省各地加强工业遗产分级分类保护利用工作。

二是积极探索工业遗产活化利用途径。倡导绿色发展理念,鼓励各地利用工业博物馆、工业遗址、产业园区及现代工厂等资源发展工业旅游,支持金陵兵工厂旧址、无锡茂新面粉厂旧址、镇江香醋传统酿造遗承、常州第五毛纺织厂等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工业旅游;加强部门协同,促进工业旅游与传统观光旅游、工业科普教育相结合,共同抓好精品工业旅游区的建设和示范推广工作;支持南京冶山铁矿、徐矿等工业转型;鼓励企业通过开放生产车间等形式进行产品展示和品牌宣传,建设一批具有社会公益功能的工业旅游示范点。

三是提升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社会关注度。组织全省工业遗产设计赛,引导全社会对工业遗产项目关心关注,推动工业遗产活化利用设计项目落地转化。支持举办各类研讨会,交流研究成果,提升工业文化软实力。支持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文化节、艺术节等活动相结合,弘扬传播工业遗产文化。加强与有关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交流,共同推动我省工业文化发展。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1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