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标 题: 对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第4153号建议的答复 | |||
|
|||
|
对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第4153号建议的答复
苏工信建字﹝2023﹞34号
胡歙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产业链核心技术突破步伐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与产业新高地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全省工信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大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
一、主要工作举措和成效
(一)集群领先优势不断巩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达10个,居全国第一,成为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韧性的重要力量。一是政策规划体系更加完善。提请省委、省政府印发《高质量推进制造强省建设实施意见》,推动出台船舶海工规划及若干措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及若干政策、沿海产业三年行动计划、新材料创新发展方案、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20余份政策文件,持续强化政策引导作用。健全“十四五”规划实施机制,梳理70项重点任务定期进行监测评估,确保规划落细落实。细化年度制造强省建设60项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协同抓好落实。二是集群培育引领作用凸显。在全国率先成立先进制造业集群联盟,工信部在无锡召开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现场会、首届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大会,江苏集群培育工作品牌影响力更加彰显。目前,全省重点集群规模占规上工业比重达70%左右。三是产业链竞争优势持续提升。组织实施产业强链237项工作项目,深入开展产业链检验检测服务、知识产权导航、产才融合、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等行动,南通船舶和海工装备入围国家首批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特高压设备及智能电网、晶硅光伏、品牌服装等7条产业链部分技术和品牌国际竞争优势明显,关键环节掌控力强,基本达到中高端水平。四是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围绕创建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遴选首批15家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地区,探索“一地一经验”。新增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3家,累计30家、居全国第一。
(二)产业创新能力实现新跃升。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推进关键领域和基础能力创新突破,产业自主可控能力持续增强。一是创新载体建设成效明显。2个国家级中心创新引领作用开始凸显,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创新中心成功开发晶圆级扇出型封装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突破阻燃纤维材料设计与制备、无锑聚酯纤维制备及应用等5项关键共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制订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南,新建橡胶资源绿色循环利用、海洋信息技术与装备2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省级以上创新中心累计达14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累计达13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650家。二是关键核心技术持续突破。围绕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国家重点突破方向,以及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装备等重点产业链短板技术,新安排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78项,4年累计实施199项、52项通过验收,电子级多晶硅材料等超过80%的攻关产品实现进口替代。制定《产业基础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动工业强基项目实施,14项国家强基项目完成验收,超大容量网络交换芯片、5G通信用光模块等一批“卡脖子”产品打破国外垄断。三是新技术新产品加速推广应用。出台《促进国防工业科技成果向民用领域转化实施意见》,设立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无锡分中心,开展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江苏行”活动,全年落地先进技术成果119项。编制发布重点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目录、信创产品图谱,支持推广首台(套)装备52个、首批次新材料10项、首版次软件及信创产品1432项、信息消费优秀产品150项,8个项目入选国家首批增材制造典型应用场景、数量全国第一。试点建设首批3家化工中试基地,破解化工科技成果转化难题。
(三)自主品牌企业加快成长。深入推进“百企引航”“千企升级”行动计划,加强梯度培育、融通发展,企业竞争力和发展质效明显提升。一是领军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印发《“百企引航”企业高质量发展服务保障方案》,建立107家“引航”企业培育库,以“直通车”形式及时解决发展诉求82项,实施重大兼并重组项目15个。2022年全省工业大企业(集团)实现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191家(净增19家),其中超千亿元企业13家。新增全国质量标杆5项,6个城市入选国家“三品”战略示范城市、30家自主品牌入选工信部百家重点培育纺织服装品牌名单,均居全国第一。二是专精特新群体不断壮大。研究制定《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出台促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政策措施,省级专精特新培育库扩至3.6万家,新入围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24家、制造业单项冠军48家,累计分别达709家、186家,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596家、累计达5594家,公告创新型中小企业2.4万家,开展专精特新企业免费巡诊做法得到国家领导批示肯定。三是企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省委省政府开展 “江苏制造突出贡献奖” 表彰。全面宣贯《江苏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开展“一起益企”、百家机构暖万企、“三走进”公益服务行等专题活动,新增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16家、双创示范基地6家。强化高水平领军人才队伍支撑,培训产业人才1.2万余人次,国家海外引才申报数全国第一。争取国家专项资金12亿元;47个项目获国家工业转型升级基金投资超100亿元、全国第一,158亿元国家工业母机基金落户苏州。
二、下一步工作重点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的重大使命,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必然要求,也是江苏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在国家科技创新格局中勇担“第一方阵”使命的关键支撑。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工业和信息化发展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作为江苏优秀企业家代表,您对我省工业发展历程了如指掌,对现代化产业体系领悟深刻,提出的建议操作性强,对我们今后工作很有借鉴作用。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推动。
(一)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聚焦“1650”产业体系,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工程,锻造科技型骨干企业硬实力,构建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一是持续深化创新载体建设。支持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为行业持续输出关键共性技术。落实国家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试点工作部署,围绕新型电力与装备、软件和信息服务等重点产业链,布局一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争创一批行业影响力强的国家制造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二是加速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推进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引导创新型中小企业瞄准所属细分领域加大创新投入,涌现一批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体系,加强高成长性企业的挖掘培养,大力培育独角兽、瞪羚企业。三是加快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鼓励行业领军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支持企业承担重大科技专项、发起产业技术开发计划。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通过梳理发布创新研发资源、科技成果目录等方式,加强与产业和企业的有效对接。支持企业到高校、科研院所领办或主办面向产业的研发平台,提升对产业创新的支撑力。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建立产业链上下游共担风险、共享成果的机制。
(二)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推广。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加快产业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增强制造业自主可控能力。一是健全深化攻关项目组织机制。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产业发展方向、企业技术短板,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健全攻关方向长效征集遴选机制,持续动态梳理产业短板技术清单,每年实施一批重大技术装备攻关项目。围绕高端芯片、工业母机、仪器仪表、软件、材料等领域,开展供需互动、整零互动、软硬互动式攻关,加快补齐产业短板弱项。围绕高端装备、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等领域,协同组织工程化攻关,解决技术熟化、中试验证、批量生产等瓶颈难题,形成一批我省标志性重大战略产品。二是系统提升产业基础能力。聚焦“五基”领域,全面实施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关键基础材料能力提升、工业软件自主创新等一揽子行动计划,研究细化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基础制造工艺提升实施方案,系统推进解决产业基础薄弱问题。结合国家《产业基础创新发展目录》和我省实际,系统梳理摸排短板弱项,建立梯次推进、动态更新的产业基础再造项目库,集中资金资源加速重点项目建设,力争用3-5年时间在高端芯片、高端液压件、超精密控制器、高端仿真设计软件等重要基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三是加快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和政府采购的引导作用、国企应用的示范作用,加强自主创新产品替代应用,定期发布自主创新产品目录,会同相关部门通过预留份额、强制采购等方式,积极引导国有企业、政府工程优先使用企业创新产品。重点支持首台(套)装备、首版次软件、首批次材料的首购首用。
(三)着力营造创新要素充分集聚的产业生态。一是建立企业创新项目容错机制。对企业承担的攻关项目实行审慎包容监管,探索建立应用创新产品的决策免责机制,探索“企业出榜、全球揭榜”模式,支持“链主”企业、整机企业采用订单或订金等方式发布对关键核心零部件的替代或创新需求,吸引上下游企业揭榜攻关。二是强化人才战略支撑。加强重点领域急需和紧缺高精尖人才引进和培养,统筹全省引才资源、渠道和政策,搭建海外人才线上线下服务一体化平台,鼓励院校根据本地产业人才需求优化学科和专业设置。探索企业深度参与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本硕博贯通培养机制,发展产业前沿领域创新人才队伍。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技术领域,遴选和培育数字经济卓越工程师。聚焦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强化产训结合,打造一批公共实训基地,培养数字技能领军人才。三是持续激发企业发展活力。推动国家和省各项惠企政策落地落实,优化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金融助企“白名单”制度,加强与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集成电路、中小企业发展、工业母机等基金的对接,强化人才、金融、资金等要素支撑。面向产业技术创新需求,促进科技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推动形成一批专业领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培育一批专业化、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3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