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标 题: 对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0054号提案的答复 | |||
|
|||
|
对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0054号提案的答复
苏工信提字﹝2023﹞53号
民盟江苏省委:
贵委提出的“关于加快我省新能源装备产业发展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省新能源产业保持快速增长。2022年,我省以光伏、风电、氢能、储能为主的新能源装备产业营业收入超6000亿元,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营业收入近4000亿元,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发展体系,总体规模和技术水平均居全国前列。
一、加强政策规划引导
二、完善产业工作机制
省市均根据实际建立领导挂钩联系产业链工作机制,加强省市、部门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形成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工作合力。全面梳理新能源装备产业链条、区域分布、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品牌产品等情况,深入研究分析产业链发展长短板,制定产业年度发展工作计划,促进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推动产业资源集聚和能级提升。
三、培育龙头骨干企业
支持天合光能、协鑫集团、阿特斯等骨干光伏企业对上下游环节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提高全产业链盈利能力,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光伏龙头企业。推动远景能源、江苏金风等整机制造企业不断优化风电机组性能,扩大国内外市场占有率,打造行业“领头羊”。认定力信(江苏)“锂离子动力电池智能化成车间”、宿迁阿特斯“光伏组件智能制造车间”等智能车间200余个,培育东风悦达起亚“新能源乘用车智造工厂”、时代上汽“动力电池智能工厂”、天合光能(宿迁)“晶硅电池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示范工厂35家。
四、开展科研技术攻关
组织实施省双碳专项资金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项目62项,安排省拨经费6.8亿元。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装备)攻关,支持苏州纳芯“高集成高可靠汽车热管理专用处理器SOC芯片的核心技术攻关”、扬州杰利 “新能源车用IGBT配套FRD芯片研发及产业化”等一批“卡脖子”项目立项。认定南京晶升“6英寸碳化硅晶体生长炉”、拉普拉斯(无锡)“低压化学气相沉积水平镀膜系统(LPCVD)”等一批首台套重大装备。
五、加快创新平台建设
支持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光伏科学与工程协同创新中心、新能源汽车能源与信息创新中心、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培育省级以上光伏领域科技创新平台100余家,省级以上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中心近200家。加快南京江宁开发区、常州武进国家高新区、盐城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等新能源汽车重大园区载体建设,加快新能源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掌握驱动电机总成、自适应悬架、汽车轻量化、超级快充、高性能长寿命动力电池等一批关键共性核心技术。
六、加强示范推广应用
编制光伏组件、动力电池等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加强示范引导,推动相关行业企业加快智改数转。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举办全国性活动3场、城镇巡展20余场,通过完善充电基础设施、加大专项优惠政策、丰富产品销售渠道等,进一步扩大非主城区域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支持苏州、南通等地参与全国氢燃料汽车试点城市群建设,引导企业加强对膜电极、空压机等重点部件研发攻关,指导南京、苏州、南通等地丰富拓展典型应用场景。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吸收贵委提出的意见建议,着力破解堵点难题,加快推动新能源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强化核心技术攻关。以重大需求和重大任务为牵引,将新能源装备作为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重点支持的技术领域,综合运用“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多种形式,支持省内企业、高校院所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增强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二是强化重点企业培育。深入开展风电、光伏、新能源汽车产业强链工作,推动核心技术自主化,着力打造一批“链主企业”“隐形冠军”,推动形成更加完备、更富活力、更趋精密的新能源装备产业链。
三是强化创新体系建设。充分整合省内外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创新资源,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新能源领域布局省技术创新中心,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培育建设一批高能级新型研发机构,实现共性技术共研共享。
四是强化产品推广应用。办好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推进新能源汽车进县乡、进园区、进机关,持续开展公共领域汽车电动化行动,进一步扩大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布局范围和数量规模,着力推广江苏汽车品牌,稳定和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3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