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标 题: 对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第1198号建议的答复 | |||
|
|||
|
对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第1198号建议的答复
苏工信建字﹝2022﹞13号
沈彬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大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力度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十三五”以来,我省坚持智能制造主攻方向,着力推进制造强省建设,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试点示范,建立健全智能制造工作统筹推进体系,努力打造“智造江苏”品牌。
一、主要举措
(一)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工作推进体系。一是加强规划引导。“十三五”期间,省政府编制发布了《江苏省智能制造“十三五”发展规划》和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我省推进智能制造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我厅每年制订智能制造推进工作计划,细化重点工作内容,从多个层面和维度构建了智能制造工作推进体系。2021年12月,省政府发布《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为全面推动全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明确了方向。二是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省政府与工信部签订了《共同推进智能制造创新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为全省推进智能制造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省政府与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单位开展广泛合作,为全省推进智能制造提供智力支持。三是建立健全协同推进工作机制。省政府成立制造强省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制造业发展的组织领导与统筹协调。我厅与各地工信局加强联动,组织谋划智能制造工作,进一步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形成合力,点线面结合整体推进智能制造建设。
(二)强化标杆引领,建立多元示范体系。一是积极参与国家试点示范。累计共入选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9个、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39个。2021年起,工信部等四部委联合组织开展“十四五”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我省9家工厂、17个场景入选,入选总量全国第一。二是建设省级示范智能车间。参照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相关条件和标准,研究提出创建省级示范智能车间条件,累计认定省级示范智能车间1639个。三是试点创建省级智能工厂。2018年我厅印发了《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试点建设了52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今年3月,根据省“智改数转”工作整体部署,我厅组织开展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共评选出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86个。
(三)聚焦自主可控,完善产业支撑体系。一是加强智能装备研发。累计实施高端装备研制赶超工程项目61项,认定省首台套重大装备1347个。二是提升工业基础能力。组织推进工业强基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累计中标国家工业强基项目69个、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6个,项目数和下达资金额均居全国前列。三是推进工业软件研发。发布江苏省高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目录,推动工业软件、工业大数据、工业云服务平台、人工智能软件技术等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四是积极培育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支持优秀服务商申报工信部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项目,近两年共获得国家支持24项,居全国第一。实施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培育计划,针对不同行业领域,累计遴选出128个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和复制推广能力的省级服务机构。
(四)加强政策引导,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一是加强财政资金扶持力度。近年来,省财政积极创新财政金融政策,积极支持省级智能工厂、5G+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等项目建设。二是加强产业链对接。积极配合工信部相关司局在我省召开行业性全国智能制造现场交流会。分行业在无锡惠山区、泰兴化工园区组织开展智能制造进园区进集群活动。三是加强平台展示。通过举办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中国(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交易博览会等,共建开放、多元、包容的合作交流平台,进一步打响“江苏智造”品牌。四是加强人才培养。组织实施“育鹰计划”、“英才名匠”等人才培训计划,培育了一批既懂制造技术又懂信息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和面向智能制造的技能型人才。
通过大力实施智能化改造,我省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升,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大幅提高,资源能源消耗、人力资源成本持续下降,绿色安全生产持续推进,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促进了全省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截至2021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为57.2%、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达86.5%、关键生产工序数控化率为57.8%。总体来看,全省上下以试点示范、新模式应用、示范智能车间(工厂)创建、工业互联网建设、平台体系构建等为抓手,初步形成了省和地方协同配合、产学研用联合实施、各方面共同推进的发展格局。
二、关于建议的答复
(一)关于加强对专业智能制造企业的培育,推动专业智能制造企业向标准化、规范化和专业化迈进。
省工信厅为加快培育我省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有效解决智能制造推进过程中专业化、本土化、品牌化服务机构不足问题,研究出台了《江苏省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遴选培育实施方案》,并于2018年起开展省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申报和评审工作,目前已遴选出128家领军服务机构。下一步,还将根据“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建设“智改数转”服务商资源池,为企业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
(二)关于整合资源为钢铁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技术服务、知识共享等高质量高水平服务。
省工信厅积极整合专业机构力量编制服装、中药、钢铁等12个细分行业“智改数转”实施指南。结合行业特性和数字化转型的痛点、难点和关键环节,提出有针对性、指导性的解决方案,供企业参考借鉴。
(三)关于加大资金扶持建立智能制造实训基地。
省教育厅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在相关本科专业中,60余个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省品牌专业)建设点,50余个入选省级一流专业(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十三五”期间,全省建设加工制造类高职高水平专业群24个、中职现代化实训基地87个。2021年,5个智能制造类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入选国家级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遴选加工制造类高职高水平专业群10个。
(四)关于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
省工信厅坚持把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育作为推动智能制造的重要工作。一是加强产业人才培训。围绕省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需求,组织实施“英才名匠”产业人才培训项目、科技企业家工业互联网专题培训等,每年培训产业人才超10000名。二是深入推进产才融合工作机制。2021年选取车联网、软件、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纳米新材料5条产业链试点开展产才融合工作,编制产业人才图谱和紧缺人才目录,已经或即将印发5条产业链产才融合工作方案。三是组织实施海外引才计划。围绕重点产业领域更大力度引进集聚海外优秀人才,组建计划实施工作专班,编制政策解读工作手册,加强对各市开展申报动员和推荐的指导。
省教育厅积极推动高校加强制造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不断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一是优化相关专业设置。全省超过80%的高校开设有制造业相关专业,并根据智能制造产业需求,稳步增设智能制造产业相关专业。据统计,全省共有23所高校设置智能制造工程专业,30所高校设置机器人工程专业,29所高校设置人工智能专业,许多高校还设置智能装备与系统、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自动化等与智能制造相关的专业。职业院校中,72所高职院校开设智能制造装备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加工制造类专业,175所中职学校开设智能控制技术、智能制造装备技术等加工制造类专业。二是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在相关本科专业中,60余个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省品牌专业)建设点,50余个入选省级一流专业(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十三五”期间,全省建设加工制造类高职高水平专业群24个、中职现代化实训基地87个。2021年,5个智能制造类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入选国家级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遴选加工制造类高职高水平专业群10个。三是深入打造产业学院。省教育厅与省工信厅联合共建两批共30个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包括南京工程学院腾讯云人工智能学院、常州大学机器人产业学院、淮阴工学院传动装备智能制造学院等,引导高校主动面向区域、面向行业、面向产业办学。四是拓宽人才培养渠道。2021年,全省共立项和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相关的现代职教体系项目231个,通过持续开展合作培养工作,“中-高-本”衔接培养了一大批智能制造相关专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省人社厅围绕推动智能化改造的人才培育,努力培养造就一支与我省智能制造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一是创新人才评价标准和体系。修订完善工程系列各专业评价标准条件,推进协会(学会)承接职称评审,支持制造业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技能等级评价。二是深化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将车工、铣工、电子专用设备装调工等纳入省高技能人才培训补贴紧缺型职业(工种)目录范围,将智能制造相关的职业(工种)纳入“江苏工匠”岗位练兵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目录。三是加强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载体建设。目前,全省共建成涉及制造业领域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各类博士后载体1064个。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加快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下一步,我省将坚持智能制造主攻方向不动摇,加快推动制造业“智改数转”步伐,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分类指导。根据三年行动计划要求,每年编制一批细分行业“智改数转”实施指南,今年重点组织编制服装、中药、船舶、航空发动机零部件等12个细分行业“智改数转”实施指南,引导行业企业推进“智改数转”。
二是加快创新驱动。立足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加强短板核心装备赶超研发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快推动新技术、新模式在智能制造领域的试点示范。针对传统制造领域的共性瓶颈制约,支持5G、新一代人工智能、智能传感、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以及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等新模式的应用。
三是着力培育生态。围绕“智改数转”的短板和难点,按照立足江苏、基础良好、自主可控、业绩突出原则,继续遴选培育一批专业化程度高、综合实力强、模式可复制可推广的省内“智改数转”服务商,建设服务资源池平台。
四是加强服务对接。组织开展智能制造进集群、进园区专项行动,针对行业企业智能制造转型痛点和共性需求,引导制造企业、集成商、金融机构、高校院所加强专题对接,推动全省智能制造从点到面,从企业层面向行业、区域拓展延伸,全面提升江苏智能制造整体水平。高水平办好年度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世界物联网大会、软博会等展会,搭建“智改数转”对外交流合作平台。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2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