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标 题: 对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0236号提案的答复 | |||
|
|||
|
对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0236号提案的答复
苏工信提字﹝2021﹞102号
民建江苏省委: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更好推进我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我厅高度重视并进行了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我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取得的成绩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以来,我厅会同省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进政务服务、民生服务信息化,社会治理数字化等重大项目和重点平台建设,全省智慧城市建设水平持续提升。
(一)加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确定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为贯彻落实国家规划要求,2016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十三五”智慧江苏建设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我省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建成具有江苏特色、跻身国际一流的智慧城市群,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智慧发展。2018年,省政府办公厅又印发了《智慧江苏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了“12345”行动计划,对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超前布局信息基础设施、加速普及智慧民生应用、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等方面做出了具体部署。
(二)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十三五”以来,我省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全省光网城市全面建成,4G网络和窄带物联网实现城乡全覆盖,5G网络实现各设区市主城区全覆盖。截至2020年底,全省光缆线路长度达9843万芯公里,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总数达7249万个,固定宽带用户数达到4300万,移动基站总数达到66万个,建成5G基站7.1万座。全省电信运营商网络和广电宽带网络IPv6改造完成。全省建成数据中心167个,机架规模达到35万架。基本建成开放、易用、可持续发展的大规模通用未来网络试验设施(CENI),覆盖全国40个城市。
(三)健全政务服务信息化体系。全省政务信息化和大数据管理体系初步形成,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框架基本建立,初步建成线上线下融合的五级政务服务体系。全省政务服务“一张网”已覆盖65个省级部门、13个设区市、96个县(市、区),上线发布江苏政务服务APP、“江苏政务”小程序,“不见面审批”已成为江苏的一张亮丽名片。持续迭代升级江苏政务服务网,网上运行审批类事项13.48万项,94.69%实现可网上办,98.61%实现可“不见面”办,65个政务服务事项在长三角地区实现“一网通办”,12345政务服务热线满意率达94%。建成全省统一的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互联网+监管”报送数据质量位居全国前列。
(四)推进信息惠民服务保障。建成智慧教育云平台,打造“名师空中课堂”,智慧校园达标率达到41.5%(全省中小学智慧校园覆盖率达74%),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综合指数位居全国前列;省卫生健康信息平台实现160多家三级医院直连,省内103家互联网医院上线运行,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达标率达21.9%,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86.9%(2019);拓展社保卡全业务全渠道应用,全省社保卡发卡量达8890万张,电子社保卡普及率达24%;建成省民政综合业务信息平台,覆盖34项民政业务、2355万民政服务对象和3.3万家民政服务机构,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县(市、区)建成率达100%;交通地理信息服务、铁水联运信息服务等重大交通信息化项目建设水平全国领先;建成江苏智慧文旅平台,实现“一机游江苏、一图览文旅、一键管行业”。
(五)推动社会治理数字化应用。健全全省公安大数据体系,初步建成10万核计算资源的警务云和重大风险监测预警平台,深化智慧警务实战应用,形成万亿级海量数据资源;基本建成全省安全生产信息化“一张网”,接入247家重大危险源企业数据,建成全省危化品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和全生命周期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完成省市县三级应急指挥信息网建设,基本建成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建成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和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平台,初步实现全流程环境监管和监督;建成企业“全链通”市场监管平台,实现企业开办和注销全程一体化网上办理。疫情发生后全面推行“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防控机制,整合归集19类数据资源,确保重点人员行动轨迹可查、可控、可追踪。深化“苏康码”、“苏服码”应用,实现“精准”智防、“精密”智控、“精确”智联。
二、相关建议的办理措施
(一)关于做好智慧城市统筹规划,提高软硬件协同程度。一是统筹推进全省信息化建设。在省信息化领导小组领导下,建立上下联动、部门协同、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的工作体系,抓好江苏信息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分工落实。二是共同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由省工信厅牵头组织,省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各市、县(市、区)共同参与,建设一批跨行业、跨区域、跨部门的信息化重点工程项目,每年创建一批智慧江苏重点工程和标志性工程。三是建立政府信息主管(CIO)制度。从统筹扎口、协同实施等层面协调推进全省信息化建设各项工作。成立省信息化专家委员会,遴选一批信息化领域高层次专家及智库单位,并在该委员会下设智慧城市专业委员会,完善我省智慧城市决策咨询机制。四是建立信息化建设目标责任制度。加强对我省信息化建设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完成情况的量化考核,对各地智慧城市建设进行指数测评。
(二)关于推进智慧城市群建设,提高各城市分工协同程度。加快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共同建设数字长三角和智慧城市群。一是合作共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推进通信网络一体化,统筹建设长三角5G网络,加快基站共建共享,率先推进区域一体化5G独立组网建设,率先推进长三角区域迈入“千兆5G+千兆光纤宽带”双千兆时代。统筹建设长三角存算基础设施,以云服务模式向长三地区提供超算基础资源和增值超算服务。二是共同打造智治现代政府。推进省政务服务大厅长三角“一网通办”专窗建设,建立长三角政府服务一体化办事平台,重点推进高频精品事项实现跨区域“全程网办”。推动长三角社会协同治理,推进长三角“城市大脑群”协同发展,支持数字孪生城市建设,积极拓展在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三是构建区域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基于“一(码)卡通”的长三角区域间“多码互认”“一码通域”,促进居民异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并便捷结算。建设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东部),推动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等医疗数据的互联互通互认。加快推进智慧交通示范项目,建设连接宁波—杭州—上海—南京—合肥的Z字型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和智慧公路示范通道,深化重要客货运输领域管理合作。搭建全域旅游数字化服务平台,加快建设一批智慧旅游示范景区,打造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的长三角全域旅游体系。四是联合构建数字经济生态。推进长三角产业数字化升级,加快数字新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优化长三角智能物流骨干网络,构建覆盖率和便捷度全球领先的新零售网络。加快长三角支付清算一体化建设,积极推进数字货币在长三角地区先行先试。
(三)关于结合数字孪生等理念和技术演进方向,不断提高功能协同程度。一是推进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建设。深入落实《关于开展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运用数字孪生等理念和技术,推动城市物理空间数字化和各领域数字、技术、业务融合,提升城市多级多元协同的一体化融合水平。二是加快构建城市智慧大脑。结合智慧物联、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在南京、苏州等有条件的设区市和县(市区)搭建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城市运行中心,集成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等多纬城市运行事务,构建城市智慧大脑。三是推动数据开放共融共享。依托全省人口、法人、电子证照、社会信用、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库,全面汇聚整合政府管理数据、公共服务数据、物联感知数据、社会企业数据和网格采集数据,形成更加完善的数据资源体系。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1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