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设区市经信委,昆山市、泰兴市、沭阳县经信委(局):
为贯彻落实《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结合我省化学、冶金、建材工业发展情况和特点,我们编制了《江苏省化学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江苏省冶金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江苏省建材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6年8月15日
江苏省化学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化学工业作为技术与资本双密集型基础产业,以技术创新创造、改善物质与材料,在发展壮大自身产业规模的同时,也为信息、电子、能源、装备、医药、环保、农业、国防等行业与领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与材料支撑,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是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战略行动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我省化学工业也将适应并引领新常态,紧抓新机遇,满足新需求,直面新挑战,逐步实现产业中高端化发展。
根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结合我省化学工业发展实际特点与要求,制定本规划。本规划中“化学工业”指以石油、煤炭和化学矿等为原料进行一次或多次化学加工的产业,主要包括精炼原油产品、基础化学原料、化学肥料、农药、涂料油墨颜料及类似制品、专用化学品、合成材料、橡胶制品、专用设备制造业等,不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规划期:2016—2020年。
一、行业现状和发展环境
(一)行业现状
“十二五”期间,全省化学工业转方式、调结构、促创新,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了主营业务收入、行业经济效益、固定资产投入、进出口总值等指标在“十一五”基础上翻一番的目标。
1.行业保持良好增长态势
一是行业经济规模快速扩大。“十二五”期间,全行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82万亿元。其中,2015年,全省4535家规模以上化工企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205.49亿元,较2010年增长86.03%,年均增长13.22%。二是国内行业领先地位稳固。2015年我省化学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产业总量15.37%,继续稳居全国各省市第二位。三是主要产品规模稳步扩大。“十二五”期间,我省化工行业主要产品年产量较“十一五”实现较大增长。2015年重点监测的21种(类)主要化学品总产量达到6495.30万吨。四是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2015年,全省化工行业实际完成固定投资2274.59亿元,较2010年增长133.09%,年均增长18.44%。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787.01亿元。截至2015年底,全省化学工业总资产增至12973.99亿元。五是国际经营战略推进良好。“十二五”期间,行业全球化经营战略稳步推进,海外市场拓展仍是我省石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2015年,全行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402.37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7.45%,累计实现出口交货值6779.59亿元。一批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原料主产地或产品消费地投资设厂,优化产能区域配置,调整产品结构,以全球化视野实施跨国经营,取得较好业绩。六是行业效益水平稳步上升。“十二五”期间实现利润总额共计5174.61亿元。其中,2015年实现利润总额1221.33亿元,较2010年增长68.55%,年均增长11.01%。“十二五”期间,各主要行业利润、利税指标均实现10%以上的年均增长率。
2.产业布局调整初见成效
“十二五”期间,江苏化学工业产业布局战略调整初步取得成效。全省化学工业以长江为中轴线向苏南、苏北两侧延伸,以沿江区域化工产业带、沿海区域化工产业带、资源开发利用化工产业带为重点,根据产业与产品技术、市场、规模、差异等特点,加快产业及产业链整合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三大产业集聚带以运营成本最低化、市场份额最大化、集聚效益最优化为原则,发挥各自资源与禀赋优势,区域间错位竞争、协调发展、共同提升的内生动力机制初步显现。
3.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
以化工园(集中区)为重要载体的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基地化、集约化、规范化、链条化发展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全省63家化工园(集中区)已支撑起我省化学工业的半壁江山(园区内规模以上化工生产企业数、主营业务收入均约占全省化学工业的50%)。园区内多种所有制企业集聚发展、协同发展,形成了企业间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的良性互动发展格局。一批化工园区重视物流信息化、管理标准化、生产智能化、运营网络化、环保集中化理念与手段的推广和应用,在一定范围内与程度上实现了产业结构有优势、专业技术有特色、安全环保有力度、管理服务有效率。
4.产业骨干支柱作用凸现
围绕新兴产业发展战略,重点实施“3+1”化工产业发展战略,成果初显。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高中端精细化学品、生物能源化工等四大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行业比重已达56%。其中,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和高中端精细化学品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占全行业的比重合计升至49.26%、57.34%。重点园区和重点企业的骨干作用得到进一步提升,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指标对全行业的贡献率均超过80%。2015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我省石化企业占据14席。
5. 创新驱动体系初步建立
“十二五”期间,我省化学工业大力发展四大重点产业,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成果,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产品,打造了一批综合实力强的大企业(集团)和一批创新活力旺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了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全省化工企业取得国家、国际PTC授权发明专利1000余件,获得国家、省和中国石化联合会科技进步奖200余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00余家,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500余项,国家、省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1500余件,新建国家与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院士或博士后工作站500余家,在国内外证券市场新上市企业近百家。全行业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取得新成效,在创新体系顶层设计、核心技术产品产业化、战略性新兴化工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6.安全环保能力稳步推进
“十二五”期间,我省化学工业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发生积极变化。全社会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累计排放量比“十一五”分别下降10.1%、9.8%、12.9%、8.6%。行业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以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和正常有效运行为抓手,全面管控和提升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8423家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经营企业完成达标创建,其中一级2家,二级444家,三级7977家,总达标率95.7%。践行责任关怀、安全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正逐步成为全行业的共同承诺和自觉行动,并不断推进。
(二)主要问题
“十二五”期间,化学工业在多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仍面临着一系列复杂多变的挑战,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1.装置产品同质化和低端化问题依然突出。通用型和基础化工产品产能扩张过快,传统化工产品同质化、低端化问题依然突出。部分产品产能严重过剩,相当一部分生产装置全年开工率不足80%。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对传统产品、传统项目投资热情高涨,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
2.安全环保及社会压力持续增大。“十二五”期间,我省化工企业在生产、运输、储存等方面发生了一些安全、环保事故,部分企业违规排放污染物,造成多起生态环境事故。化学工业的社会容忍度与自然环境承载空间不断压缩,行业负面形象进一步恶化,民众普遍存在“谈化色变”心理。安全环保问题所带来的社会与环境压力已成为我省化学工业未来生存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3.园区外化工企业生存环境越发严峻。“十二五”期间,我省继续推进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关闭了2000余家生产规模较小、安全与环保风险较高的化工生产企业。但截至2015年底,我省仍有半数以上的化工生产企业散布在化工园区(集中区)之外。这些企业面临着劳动力、土地、能源、公用工程等生产要素供应方面的制约,环境容量指标日益收缩、安全生产措施要求日益提升的困境,以及技术改造及新扩建项目需求受到政策制约的窘境,已有产品与技术竞争优势难以维持,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将大大削弱,而设备与技术无法及时升级、更新也将进一步加大安全与环保风险。园区外化工生产企业发展能否持续,已成为影响到整个产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不确定因素。
4.战略性新兴化工产业发展仍需加快。“十二五”期间,我省化学工业形成了一批以新兴产业及其配套为主业的企业与集聚区,部分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大多数产品仍以跟踪和仿制国外先进产品为主,核心技术缺失,质量不够稳定,规格系列化、生产规模化能力偏弱,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多处于中低端水平。同时,由于市场应用开发和拓展不力,加之国外高端产品冲击,本土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受到挤压,产业升级裹足不前,企业赢利能力偏弱。
5.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仍需完善。行业整体技术研发创新实力仍然不强。企业研发费用投入不足,行业平均研发投入仅占销售收入的1%左右;企业对研发成果的消化能力不足,科研成果产业化能力偏弱;应用技术及公共研发检测装备平台建设滞后,系统集成配套能力较差;企业高层次专业研发人才短缺,导致原始创新能力偏弱,缺少必要的技术人才支撑。
(三)发展环境
1.世界化学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是新兴产业发展及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化学工业中低速增长。全球经济正处于一个缓慢复苏、增长的新阶段。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15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4%,其中,包括金砖国家在内的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将达到4.6%,而亚洲地区的经济增速将达到6.4%。这将为全球化工产业发展提供较好发展空间。特别是在亚洲,潜在的化学品和聚合物消费人口高达39亿,将维持其全球化工产品需求增长中心的地位。未来十年,各国化工产业增速多将继续快于GDP增速,全球化学工业仍然具有较大增长空间。
二是原料路线多元化,推动全球化学工业产品结构变革发展。原料多样化为下游石化和化工生产装置提供了更多选择,将显著影响全球化工产业的利润分布格局,全球化学工业也将因此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预测,2040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将占28%、天然气占23%、煤炭占27%、核能及可再生能源占22%。
三是产品高端化、差异化发展,推动产业持续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应社会消费快速增长以及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新型化学药物、生物基化学品和聚合物、高端专用化学品、环保包装材料、汽车轻量化材料、绿色建筑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的开发和应用受到关注,成为产业发展重点,并将得到快速发展。大型跨国石化公司也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加大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与开发利用力度,先进生物燃料、纤维素乙醇和生物基丁醇等生产新技术成为研发和应用重点,有望在技术及产业化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与发展。
四是技术创新驱动成为行业共识,构成产业转型升级主驱动力。以技术创新驱动产业结构转型成为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关键。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均在加大研发投入。常规工艺通用化学品市场空间逐步受到压缩,而适应新应用、满足新需求的专用化学品、专用材料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拓展。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进一步深度应用,推动行业整体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实现集中、高效、统一管理。
五是践行责任关怀,安全环保绿色低碳成为行业发展方向。“责任关怀”行动自1992年起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对促进化工企业与行业加强经营管理、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促进社区和谐、推进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化工节能环保服务产业成为化学工业新增长点,各国均在大力鼓励和支持该产业的发展,各大公司也纷纷将其列为未来发展战略重点。
六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化工贸易便利化、管理规范化成为趋势。WTO框架及各类双边、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将有助于推动全球化学品贸易和投资持续增长。未来一段时期,自贸区区域范围将不断扩大。而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与标签制度(GHS)、化学品安全说明(MSDS)等成为国际化学品生产贸易有效管理的主要制度与文件;同时,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也纷纷出台一系列化学品管理法规。这些法规制度在保障全球化学品安全的同时,也制造了相当程度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国际石化产品贸易发展的掣肘。
2.国内化学工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是化学工业依为我国经济发展主要支柱产业之一。中国化学工业于2013年结束了持续十年的高速发展,开始中低速发展,但总体增速仍高于同期全国经济增速。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一步深层推进,结构调整和消费升级将为化学工业带来新的更大的需求市场,产业发展空间依然巨大。
二是化学工业进入全面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关键期。以先进技术、装备和管理改造传统化学工业,淘汰落后装备、工艺和产能,提升产业整体发展内涵,成为行业共识。随着国家新环保法、新安全生产法以及水、土壤、空气等环境行动计划政策的实施,实现绿色与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化学工业“十三五”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行业低碳发展水平,成为主要方向。
三是资源、市场、价格、汇率等市场波动对产业影响越来越大。国际化石能源和相关生产资料价格的剧烈波动,给化学工业运营成本控制带来了不确定性。我国化学工业不仅要面对经济放缓、市场疲软所带来的压力,还需承受来自中东、中亚、北美等地区低成本石化产品的冲击。同时,新的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波动区间加大,汇兑风险加剧,将对我国石化企业的经营产生较大影响。
四是产业基地化、集群化、链条化、智能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截至“十二五”末,全国重点化工园区或以石油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园区共计380多家,行业企业入园率达到45%左右。园区内企业对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等主要经济指标的贡献率已达到60%以上。园区在经营业态变革、技术创新、两化融合等方面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化学工业以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以及互联网应用为突破口,积极推进智能研发、智能制造、智能营销、智能管理、智能运营,取得长足进展。
五是海内外融合、协作发展成为产业发展重要方向。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国际产业垂直分工的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我国化学工业将深度融入该国际分工协,并在产业价值链分工中从中低端向中高端逐步提升。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自主开发,逐步从“以市场换技术”转向“自主或合作研发技术”,找准承接转移的主攻方向,着力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六是技术创新驱动和协同发展成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创新驱动是未来化学工业转型与发展最有力的引擎。行业将通过技术创新稳固并强化已有优势,加快发展具有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并取得重大突破,为在更长时期内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好基础研究和技术储备。建立多层次、多纬度的灵活、高效的研发与应用协同创新组织体系,以变革与优化企业内部技术创新组织体系,将是化学工业深度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省化学工业要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国制造2025》、“江苏沿海开发”等重大战略;坚持以促进产业创新发展为着力点,推进产业向中高端发展,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坚持“调整存量,提升增量,优化总量”的发展导向,按照“两带两极”的总体空间布局,实施做强沿海、升级沿江的江海联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践行社会责任,推进产业与社会的和谐共存共进;坚持统筹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与资源供应,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产业整体制造能力;坚持全行业提质增效升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由注重速度向注重质量转变,由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转变,由生产制造向创新创造转变,推进我省从石化大省向石化强省的新跨越。
(二)发展原则
1. 坚持区域协调江海联动发展
按照“两带两极”的总体空间布局方案(两带:沿江石化产业带、沿海石化产业带;两极:连云港大石化产业基地、南京石化产业基地),发挥两极辐射带动与引领作用,积极构建沿江、沿海两大石化产业带,并赋予其不同产业发展定位。更加注重沿海石化产业带的做强,更加注重沿江石化产业带的转型升级,更加注重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集群发展,更加注重打造两带两极间产业差异化、科学化、协同化发展格局。
2. 坚持增量提升存量调整联动发展
变革我省石化产业发展模式,由以“增量扩能”为主转向“存量调整、增量提升、总量优化”并举的发展理念。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化工节能环保等四大重点产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端产品和前沿技术开发与应用方面取得新突破。限制传统化工产业发展,压缩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落后生产装备和落后生产工艺。
3. 坚持安全、环保与效益联动发展
坚持化工产业绿色化发展,有效推行清洁低碳安全生产,加大有毒有害原料(产品)替代和绿色工艺推广。发展原子经济,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副产及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率。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深入实施两化融合,提升产业本质安全水平与智能化运营能力。推动人口密集区、安全环保敏感区域及不符合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的化工企业转型、转移或关闭。
4. 坚持创新创业创质联动发展
提升并强化创新驱动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快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节能环保等新兴战略产业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鼓励和引导科技人才创业,鼓励企业培养、引进并集聚科技创新人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坚持技术与产业、创新与效益并举的实效导向原则,实现技术与产业、创新与人才、创业与转型、创质与增效有机结合。
5. 坚持国际合作内外联动发展
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化工资源整合和经营,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引导部分产能有序转移;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分工协作,以生产、技术、产品、标准等综合实力在国际产业体系中获取更大话语权。鼓励兼并重组,深化国内外多边合作,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产业链,吸纳集聚全球先进生产要素,引进互联网+等新业态发展模式,建设总部经济,搭建重点产品全球研发平台体系。
(三)主要目标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明显成效。全面推进存量调整、增量提升、总量优化计划。传统化工产业存量60%以上完成调整优化,淘汰落后产能,压缩过剩产能10%以上。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到2020年,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和化工节能环保产业占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提高至70%左右。总量进一步优化提升,全省化学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7.5%左右,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接近3万亿元。
——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通过集聚发展与产能转移、打造“两带两极”格局,沿江及内陆地区化学工业现有产能20%左右向沿海地区升级转移。到2020年,沿海石化产业带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化学工业比重达到40%以上。进一步规范化工园区建设与发展。到2020年,全省化工园区(集中区)优化提升取得初步成效,建成年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化工园区5家,500亿元以上化工园区20家。化工园区对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额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同时,培育8家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以上特大型企业(集团),培育20家年主营业务收入200~50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建成8至10个大型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化工节能环保生产与研发基地,并打造一批细分领域领军企业。
——创新创业创质工作取得新突破。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企业研发机构,培育一批拥有核心专利技术、主导行业或国家标准制订的创新型企业,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一批企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开发、推广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应用。进一步加大全行业研发投入,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平均达到1.5%。品牌附加值和品牌经济比重不断提高。到2020年,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8,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达到98,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比超过55%。
——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水平有效提升。进一步提升行业环境友好化发展水平。到2020年,全行业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用水量比2015年分别降低18%、20%,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8%,化学需氧量(COD)、有机挥发物(VOC)、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10%以上。氯碱、纯碱、合成氨、硫酸、炼油、烯烃、轮胎等单位综合能耗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进一步提升行业本质安全化水平。全面实施化工园区(集中区)风险评估和常态化预警。开展沿江、沿河、沿湖、沿海化工企业、化学品储运场所及危险化学品港口码头的安全风险评估及隐患整治,健全区域危险化学品行业风险联动联控机制。
三、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
“十三五”期间,我省化学工业将按照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主要目标,重点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占据世界技术制高点、引领行业发展潮流的产业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和集团,打造较强的产业国际投资、运营和贸易能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的品牌,推进化工强省建设。
(一)发展方向
“十三五”期间,我省化学工业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化工节能环保等四大产业。农用化工、基础化工、橡胶制品、生物能源化工、化工装备等行业重点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技术改造与工艺提升,实现生产规模优化、产品换代升级和整体结构科学合理化。
1. 石油化工
主要任务:实现原料来源多样化和产品系列多元化;提高石油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油品质量提档升级;强化烯烃、芳烃、有机原料保障工程;推进南京、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联动发展。
重点发展方向:提高劣质原油加工能力,利用甲醇、天然气、轻烃等多种原料拓展烯烃芳烃加工能力;通过深度加氢脱硫、吸附脱硫、催化重整、芳烃抽提、甲基叔丁基醚脱硫、柴油加氢改质、加氢裂化、渣(蜡)油加氢以及烷基化、异构化、轻汽油醚化等装置建设,提高汽柴油等油品清洁度和增产高辛烷值组分;推进绿色工艺开发与应用,着力在提高渣油加氢与焦化能力比、完善硫磺回收和催化裂化脱硫脱硝除尘、加强油气回收、提升轻烃回收和综合利用能力、深化副产物资源化利用度等方面进行整合和提升。重点围绕催化裂化、新型分离过程、新型反应过程、新型催化材料等关键技术加快研发与应用。以国内外市场应用前景好、附加值高的功能性材料与专用化学品为主要目标,积极发展相关配套基础化工原料。
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重点实现原料资源多元化、投资渠道国际化、炼油规模超大型化。南京石化基地重点协调江南江北炼油产能的科学布局,以及炼化、烯烃、芳烃一体化发展,下游产品高值化发展。连云港大石化基地建设与南京石化基地调整优化联动推进,在调整、关闭、搬迁、建设等方面实现科学规划、协调发展,保障我省清洁油品、基础化工原料供应稳定。
2. 化工新材料
主要任务: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推进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功能性膜材料、氟硅材料、3D打印材料等专用、高端化工新材料及其配套化学品的开发与产业化,特别是要加快空白产品的开发与产业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及系列化,突破上游关键配套原料的供应瓶颈。
重点发展方向:新型催化制备聚烯烃技术,茂金属聚烯烃、聚异丁烯(PI)、聚乙烯辛烯(POE)等特种聚烯烃高端专用料制备;特种环氧树脂、长碳链聚酰胺、特种工程塑料改性;绿色轮胎用稀土系顺丁橡胶(NdBR)、溶聚丁苯橡胶(SSBR)合成橡胶、生物基合成橡胶、高性能弹性体、特种橡胶制品、高性能密封、阻尼等专用材料;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对位芳纶纤维、碳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聚酰亚胺(PI)、聚苯硫醚(PPS)、聚苯并双噁唑纤维(PBO)、丙烯酸酯类橡体与丙烯腈苯乙烯接枝共聚体(ASA)等高强高模量特种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电解用离子交换膜、光学聚酯膜、高性能聚酰胺类反渗透膜、高通量纳滤膜、高性能气体分离和净化膜、高孔隙率无机膜、高电导率固体氧化物电池膜等膜材料制品及原料;氟硅材料、聚全氟乙丙烯、苯基硅树脂;新型脂族异氰酸酯、特种聚氨酯材料、低导热系数聚氨酯、高性能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薄膜和记忆材料;陶瓷膜等高效分离膜材料、超硬无机材料、高端动力电池负极材料、核级石墨材料、新型无机纤维和摩擦材料;PM2.5过滤材料、功能性及高分子等先进复合材料、新型防腐涂料、生物基可降解绿色新材料等。
积极推进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前沿新材料研究开发和应用工作。支持在石墨烯、黑磷制备和应用共性关键技术开发方面实施集群攻关,推进石墨烯产业化应用示范基地建设,培育国内领先地位的石墨烯产业集群。
3. 高端专用化学品
主要任务:以先进集成智能制造技术开发与应用为主线,满足应用市场高性能化、功能化、专用化和定制化要求,实现生产规模化、产品绿色化、规格系列化、应用商品化。
重点发展方向:
电子化学品:集成电路用248nm光刻胶、10-12级高纯试剂和气体、高纯高官能度聚酰亚胺和液体环氧树脂封端材料;印刷线路板用耐高温特种树脂、聚酰亚胺薄膜、特种聚酯薄膜、导电涂料、干膜抗蚀剂、液态感光成像阻焊剂等;电池用PVF背板膜、与燃料电池配套的含氟质子交换膜等材料。
表面活性剂:重点发展含氟、硅、硼的特种表面活性剂、织物整理剂、高端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
胶黏剂:重点发展环保型、无溶剂有机硅胶黏剂,航空航天、太阳能电池、风电、核电、汽车和轨道交通用特种高性能品种。
食品和饲料添加剂:重点发展生物法、有机微量元素、植物提取物、酶制剂、微生物制剂等新型食品添加剂和饲料添加剂。
水处理化学品:重点发展特种阳离子聚丙烯酰胺、聚天冬氨酸类缓释阻垢剂、壳聚糖等天然高效螯合剂和絮凝剂。
助剂:重点发展高固含量、水性化、粉末和辐射固化等环保型涂料和耐高低温、高抗污染等功能性涂料;替代有毒有害的环保型塑料助剂、农药助剂等;满足绿色轮胎和高性能橡胶制品橡胶加工助剂。
其它: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用光敏染料、信息热压敏染料、新型纤维和新型印染工艺的高端染料和有机颜料、生物识别和医学诊断荧光染料、高性能无机颜料等高端染颜料品种;纳米无机填料、高性能混凝土添加剂、绿色高效能催化剂、环保型皮革化学品、专用油田化学品、造纸用化学品、高效酶制剂、高性能纤维用油剂、原创性新药化学原料及医疗试剂、高端专用精细化工中间体等品种及新型绿色合成技术。
4. 化工节能环保
主要任务:培育和推广化学工业节能技术、节能材料、节能产品和装备,建立技术领先、应用普及、效益良好、前景广阔的新型化工节能环保产业体系。
重点发展方向:高负荷生物脱氮除磷、高效厌氧好氧生物处理、高盐重金属固体废物处理、烟气脱硫脱硝、高浓度难降解有毒有机废水处理、多功能组合式化工废水处理、重金属废水污染防治、低浓度有机废气和恶臭治理、化工危险废物焚烧和安全处置、高含盐废水废渣节能处理与MVR系统膜材料和膜组件、热耦合多相催化净化技术及装备、高效滤料及生物填料、绿色环保药剂、高性能环保催化剂、水生态、污染场地土壤修复、雾霾防治、汽车尾气净化、海洋污染防治、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副产物与“三废”资源化循环利用和可再生资源高值化回收利用等资源综合利用等先进、新型节能环保共性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
重点培育和推广化学工业节能技术、材料、产品和装备,构建能源高效、分质梯级利用绩效评估体系。支持建立能源系统设计、成套设备、工程施工、调试运行和维护管理一条龙服务能力的总承包公司;鼓励建设化工节能环保产业公共技术平台和服务站;积极打造一批技术先进、配套健全、发展规范的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与服务产业链。
5. 农用化工
按照“一控制、两减少、两淘汰、三优化、四提高”(控制总量规模,减少企业总数、减少过剩产能,淘汰高毒农药、淘汰落后装备,优化整体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自动化水平、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发展原则,通过兼并重组提升产业集中度,实现公用工程、环保设施的资源共享,提升江苏农用化工企业整体发展水平。
重点发展方向:
农药行业,重点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安全、绿色农药原药和环保型农药制剂及助剂,积极发展种子处理剂、环保型熏蒸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水果鲜剂、小宗作物用农药、生物农药和用于非农业领域的农药新品种。化学农药重点支持发展含氟和含氮杂环、手性化合物,以及原创性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调整农药原药和制剂产量比例,支持农药制剂用绿色助溶剂的开发与生产,推进农药剂型向水基化、粒状化、缓释等高效、安全与环境友好方向发展,鼓励开发生产和推广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水乳剂、缓释剂等新型农药以及配套的新型助剂。鼓励生物农药产品研发与生产,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适用性和生产规模。重视农药及其中间体清洁化生产工艺、“三废”资源化利用和处理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严格控制有毒有害溶剂和助剂的使用。
化肥行业,重点发展高效、液体、微量元素、全水溶性、生物、缓(控)释、复合型颗粒肥和药肥等;重点发展多肽、涂层和含硫等尿素新品种;提升新型肥料包裹材料和制剂的生产水平。推广应用高效率、大型化脱硫脱碳、变换、气体精制、氨合成和新型催化等先进净化和合成技术。鼓励化肥企业实践肥化结合的发展模式,利用合成氨、氢气、甲醇等资源衍生发展市场需求旺盛的化工原料和精细专用化学品。推动肥料企业从生产制造型企业向生产服务型企业转型。
6. 基础化工
主要任务: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按照主体功能区构建要求,实现产品系列化和差异化发展,建立产能过剩行业和不符合区域规划定位的基础化工原料行业规模控制和产能退出机制。
重点发展方向:双氧水氧化法制环氧丙烷、氯丙烯直接氧化法合成环氧氯丙烷、醋酸加氢制乙醇等技术工艺。重点推广清洁化单元工艺技术以及加氢还原、绝热硝化、绿色氧化、绿色催化、定向氯化、分子筛吸附分离等技术的应用。
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创新灵活原料路线,实现有毒有害原料替代,提高清洁生产水平,提升原料综合利用率和装置竞争力;支持基础化工产业与下游产业集群化建设,形成上中下游一体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鼓励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发展国内市场缺口较大的基础化工产品;推进基础化工副产物和“三废”高值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
7. 传统精细化工
主要任务:实施总量控制,淘汰落后产能;以市场需求、技术水平、安全环保和资源利用为导向,调整和优化传统精细化工结构。
重点发展方向:支持传统精细化学品向技术含量足、性能优、附加值高、能耗低、污染少等方向发展。加快实施产品终端商品化、规格系列化、市场导向化发展,提高产品综合性能与质量稳定性。鼓励开发、应用柔性生产系统、微反应技术、新型催化技术、高效分离技术、纳米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前沿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艺;鼓励企业实施连续化生产工艺与自动化控制技术改造;鼓励企业采用绿色化原料、清洁生产工艺以及先进环保治理技术,实现“三废”减量化、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置;鼓励企业提升检测分析、配方设计和技术应用水平,强化服务质量,满足不同行业对精细化工产品的个性化需求。
8. 橡胶制品
主要任务:控制普通轮胎规模,提高绿色化和高性能轮胎比重;加快发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汽车、高铁等配套的高端特种功能和专用橡胶配件材料。
重点发展方向:低滚动阻力绿色轮胎、智能轮胎、缺气保用轮胎、民用航空轮胎、非充气轮胎、自修复轮胎等高性能、特种轮胎产品。应用高性能热塑性弹性体等新材料开发制造汽车用高端密封、减震等功能制品;开发生产与高铁、大飞机等高端装备制造业配套的橡胶及热塑性弹性体制品;开发生产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工业需求的橡胶制品;开发无卤、纳米与智能电网相关联的特种电线电缆制品;开发轨道交通及高层、节能建筑用低耗及无卤阻燃橡胶密封件和新型环保节能橡胶制品等。推进旧轮胎翻新及废旧橡胶制品回收再生利用。
完善与提升轮胎及橡胶制品智能制造体系,建设轮胎行业全数字化“智能工厂”,积极发展橡胶制品3D打印全自动生产线,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精密化和绿色化。
9. 生物能源化工
主要任务:开发生物质等可再生资源基化学品与材料产品,发展高端生物医药、功能性食品添加剂、生物催化剂及化学法难以生产的高端专用生物化学品、生物材料和生物能源,提高绿色新能源使用比重。
重点发展方向:聚乳酸(PLA)、聚羟基脂肪酸酯(PHA)、二氧化碳共聚物塑料(PPC)、聚己内酯(PCL)、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生物基聚氨酯、生物基增塑剂、高性能低成本淀粉基塑料、3D打印用生物材料、生物法制备多元醇及聚酯和聚酰胺材料;生物基燃料和油脂化学品、纤维素乙醇、聚乙烯、乙二醇、对二甲苯、异戊二烯、丁二烯及聚合物与合成橡胶、生物农药。大力发展先进动力电池及电池液、轻量化材料、核级关键材料等。
重点推进新型高效生物催化剂、生物转化酶生产工艺、新型生物反应器和传感器技术、生物新型高效分离介质技术、蛋白药物分离与纯化介质技术、酶法合成医学产品及中间体技术、生物提取药物及中间体产品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及成果产业化。积极推进高效智能装备的推广与应用,建设生物能源化合物技术转化公共应用服务平台。 10. 化工装备
主要任务:推进专用、高端、智能、大型成套装备的开发与制造,改变以通用型设备、零部件为主的化工专用装备发展现状。
重点发展方向: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围绕节能环保、海洋工程、大石化、大煤化、精细化工等行业发展需求,在油气管道建设、页岩气开发、MTO装置、炼化设备成套装置、专用化学品柔性生产装置等领域的关键、核心与配套设备的设计、制造方面取得突破,开发并制造气体化学品液化和储运、大型离心压缩机组、大型容积式压缩机组、关键泵阀、反应热交换器、大型反应塔、大型干燥设备、挤压造粒机、特大型空分设备、低温泵,以及机电仪一体化智能装备。
(二)重点任务
“十三五”期间,我省化学工业将重点完成以下任务:
1. 优化“两带两极”,实现科学合理布局
通过有序规划和科学推进,为实现江苏化工产业“两带两极”协同发展提供良好外部空间。
更加注重沿海石化产业带的做强。要利用优良的临海港口优势条件,重点建设石油炼制及石油化工、原料多元化烯烃和芳烃产业,发展石油化工纵深产品及基础有机化工,特别是为新能源、新型节能环保等产业配套的基础原材料,推进现有传统精细化学品的转型升级;积极承接国内外技术水平先进的石化产能转移;加强对苏北内陆地区关联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沿海化学工业在污染排放、能耗总量、资源利用等综合指标方面争取达到同期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
更加注重沿江石化产业带的转型升级。要利用沿江区域的市场和人才优势,汲取发达国家化工园区的先进管理发展理念,有序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周边化工产业向沿海地区转移,提高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安全生产等准入条件;率先实施现有存量基础化工、精细化工的减量、淘汰、改造与提升。沿江地区原则上不再新建石油化工、基础化工、农药、化肥和传统精细化工类项目。要利用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延伸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利用效率高、环境污染小的高端专用化学品、化工新材料及复合材料、新型生物材料和化工节能环保产业,形成新的产业集聚特色。
更加注重连云港石化基地前期基础工作和后期建设。连云港地区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交汇点。作为“一带一路”先导区和国家规划布局的七大石化基地之一,徐圩新区要全力推进临港石化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完成原油码头、储备库及园区公共基础设施等配套工程建设。要有序建成一批以外购甲醇和芳烃为原料的多元化深加工项目,拓展产业链延伸及完善。
更加注重南京石化基地的调整与提升。南京石化基地在我省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十三五”期间要加快实施区域内产业布局调整。大厂片区化工企业要在淘汰落后、低效产能基础上,科学规划产业发展,部分产能加快向南京化学工业园区或沿海地区转移;南京化学工业园加快实施产业优化升级,转移或关闭部分粗旷型中下游深加工项目,为园区发展高端专用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生物能源化工、新型化工节能环保等高端产品先进制造和研发基地腾出空间。
2. 调整存量提升增量,实现总量优化目标
“十三五”期间,江苏化学工业加快实施“调整存量,提升增量,优化总量”联动发展战略,将淘汰落后产能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加快江苏化学工业由国内“领跑者”向国际先进水平“并行者”或“领跑者”转变,加快石化强省建设。
建立落后产能淘汰与存量调整机制。坚决避免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通过设置并严格执行产业政策、环保、安全、能耗、清洁生产等标准或准入条件,加快淘汰环境污染严重、安全隐患多、技术装备落后、与区域发展规划定位不符以及地处人口密集地、环境敏感区域的效益低下中小规模生产装置。重点淘汰、压缩化肥、农药、两碱、基础化工原料、传统精细化学品及中间体等过剩行业产能。
建立以技术为导向的增量提升机制。设立技术准入门槛,鼓励技术提升,对存量传统化工产业实施优化升级改造。重点推动石油化工及延伸产品、农药、染料、涂料、传统精细化学品及中间体、三大合成材料、生物能源化工、基础化工原料等领域存量产品升级。通过技术改造,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实施环保清洁生产工艺,不断提升基础石化产品和合成材料质量档次、丰富牌号品种,并向下游延伸形成产业链条化和品种系列化发展;引导传统精细化学品产业开发绿色、高性能、高附加值、系列化新品种,加快发展定制化学品以替代落后老产品。对于在资源、技术、规模等方面均不具备优势的部分生产装置,按照资源配置和产业链配套要求引导有序转移。
建立以国内外两个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总量优化机制。要着眼于满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需求,融合现代化工通用技术和国际化工前沿技术,实施总量优化:一要按照国家石化产业总体布局方案要求,满足《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及新兴产业发展所需。二要围绕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和化工节能环保四大重点产业发展所需。三要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产品高端化、专用化、集群化和系列化。四要结合环保、安全、社会责任等新要求,实现总量可持续协调发展。
3. 坚持差异发展,完善特色产业集聚
注重沿江化工产业整体提升建设。“十三五”期间沿江化工产业带面临着分类整合、结构调整、提质增效、压减淘汰等任务。沿江化工园区要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市场基础、装备技术和人才优势,在产业发展方向、区域间分工协作等方面进行有效整合和科学定位,形成特色优势产业集聚,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园区。
积极推进沿江区域一体化发展。南京地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生物能源化工;苏州地区重点发展烯烃衍生合成材料、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和定制化学品;无锡地区重点发展特种功能性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化工环保节能产品;常州地区重点发展以烯烃衍生合成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镇江地区重点发展碳一化工及衍生物、功能性化工新材料;泰州地区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专用基础化工原料;扬州地区重点发展生物基化工产品、化工环保节能产品;南通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现代农药医药基础原料和产品。
积极推进沿海沿东陇海一体化发展。发挥沿海区域优势,形成石油化工、清洁油品、三大合成材料、高端专用精细化工、生物能源化工、盐煤酸碱化工为特色的产业集群。连云港地区重点发展以石油基和非石油基为原料的基础化工产品、生物能源化工;盐城地区重点发展石化和非石油路线原料深加工产品、高端专用精细化工、化工节能环保产品。淮安、徐州、宿迁地区要深度对接并融入沿海化工产业带,利用沿海辐射效应,重点发展盐化工、煤化工、生物化工与石油化工相耦合的纵深化工产品、生物能源化工、高端专用化学品。
4. 强化安全环保,加快智慧化工建设
“十三五”期间,全省化学工业要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施更为严格的安全、环保准入门槛,努力提升产业本质安全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发展绿色原子经济,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强化源头控制。努力突破VOC综合防治、难降解高盐废水处置等环保治理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强化末端废弃物高效处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有效控制生产过程中污染物排放;大力推行责任关怀行动,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十三五”期间,全省化学工业要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推进智能制造应用,促进两化融合。根据产业和装置特点,推广应用模块化智能工厂整体解决方案,实现生产制造、装置管理、安环监控、仓储物流、采购销售、运营管理等全流程信息化与智能化,实现业务应用间的无缝衔接与协同联动,快速、准确、高效智能响应安全环保、节能减排、应急指挥、政务联动、公共服务等管理需求。化工园区基本完成智慧化运营改造,企业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环节互联网技术应用得到普及和推广。
5. 完善创新体系建设,推进行业技术升级
“十三五”期间,要进一步提升高校院所和企业研发资源配置效率,建设与完善资源共享软、硬件平台,建立并完善高效、科学的创新资源共享机制,以提升化工产业创新驱动动力。积极推进行业万众创新、大众创业计划,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环境和氛围。鼓励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支持与国内外相关企业与机构共建研发机构、技术转移中心和技术推广应用公共平台。通过项目拉动、技术中心共建、产业联盟、国际合作等形式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协同技术创新机制。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提升成果转化率。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产业政策,推动产业科学发展
制定、完善并严格执行产业与区域准入条件。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划分不同的空间发展区域。制定支持企业搬迁和长期亏损企业破产清算的财税分配和职工安置政策。
制定化工园(集中区)建设考核体系。对规划科学、管理规范、运行良好的园区在项目审批、土地扩容、环境容量、引智引资、储运仓储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制定园区外化工企业发展规范。对符合产业政策、管理规范、产品技术内涵高、安全环保水平高的企业,可在项目审批、技术改造、引进外资等方面有条件享受园区内企业同等待遇。
制定化工“三废”处理科学处置规范。鼓励企业建立固体焚烧装置、废气集中处理装置、污水减排处理装置等。在含盐废渣、含硫废弃物、含酸废水等废弃物处置方面,要建立科学治理和合理排放指引与通道。
(二)强化金融支持,加快产业优化升级
根据“存量调整、增量提升、总量优化”的发展原则,确定行业调整、提升、优化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通过专项资金资助、财政税收、直接融资等金融手段给予支持。加对大化工新兴产业创新、创业投资的支持力度。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化工战略性新兴产业、早中期阶段的创新型企业。建立“容错”机制,加大对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与资助。
(三)加大财税支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建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将化工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传统产业先进技术改造项目、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等项目纳入国家省各项财政专项资金、科技计划资金、财政税收和融资计划等专项发展计划中。鼓励并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化工企业上市融资,扩大对中小科技型企业、特色化工产品专项资金支持力度。支持化工园区建立公用技术研发创新平台、中试基地及项目孵化基地。企业兼并重组或关闭退出所获资产处置收益可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
(四)强化国际合作政策支持,提升产业国际竞争能力
建立鼓励化工高新技术与产品进出口机制。取消化肥等产品出口关税和天然橡胶进口关税,提高农药制剂、轮胎、染料、合成橡胶等产品出口退税率。通过税收优惠、专项资助等方式,鼓励化工高新技术与产品的出口和国际先进技术、产品与人才的引进。建立并完善产业安全保障体制,合理利用贸易救济规则维护产业安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资源与原料产出地或消费市场国或地区投资建厂、收购兼并,支持企业通过收购、合作等方式设立海外研发平台,吸纳海外高端人才资源,建设企业国际化战略公共服务平台。
(五)强化监督管理,推进行业自律发展
探索和强化化学工业新型行业监督管理机制。建立以技术、安全、环保、能耗等为主要指标的行业标准和监管体系。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和产业联盟作用,鼓励其承担政府部门有关职能中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公共服务事项。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推进行业自律发展。
江苏省冶金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冶金工业是重要的基础性产业,具有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市场化程度高、产业链条长等特点,对于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促进城乡建设和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十二五”期间,全省冶金工业生产规模持续扩大,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层次不断提升,发展水平跃上了新的台阶。但是,随着发展阶段和发展环境的变化,长期累积的矛盾集中显现,产能过剩、需求不足、资金紧张、结构不合理、节能环保压力加大等矛盾制约着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十三五”时期,是化解冶金工业过剩产能、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矛盾仍然突出,但也面临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带一路”和创新发展等机遇。为迎对挑战,抢抓机遇,全面提高行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实现由冶金大省向强省的跨越,特制订本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江苏冶金工业全面加大各项工作力度,取得了总量规模、发展水平的双提升,为满足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对钢铁和有色金属材料的需求,推进全省“两个率先”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矛盾集中显现,增速前高后低,低速、低效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常态。
(一)产销总体保持较快增长,总量规模居全国前列。
2015年,江苏冶金行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3258家,全部资产合计983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现价产值15940.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5869.8亿元;实现利税总额1045.7亿元、利润总额584.5亿元。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9971.2亿元、利润总额337.6亿元;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830.6亿元、利润总额146.7亿元。与2010年相比,冶金工业现价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利润总额年均分别增长7.2%、7.2%、6.2%和2.5%。2015年,产粗钢10995.17万吨,占全国总量的13.7%,较2010年增长76.1%;钢材13560.81万吨,占全国总量的12.07%,较2010年增长48.65%;生铁7044.82万吨,占全国总量的10.2%,较2010年增长35.2%;十种有色金属39.76万吨,铜材306.5万吨,铝材374.5万吨。粗钢、生铁、钢材产量均排在河北之后列全国第二位,铜材产量列全国第三(列江西、浙江之后),铝材产量列全国第四位(列山东、河南、广东之后)。
(二)化解过剩产能任务超额完成,工艺装备水平先进。
“十二五”期间,我省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相关规定,淘汰了10万吨电解铝、1.2万吨稀土冶炼分离能力、157.6万吨焦炭。从2013年起启动过剩产能化解“五年计划”,到2015年,化解炼铁产能370万吨、炼钢产能477万吨,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700万吨钢铁过剩产能化解任务。在化解过剩产能的同时,加强改造投入,装备大型化、控制自动化、产线集成化取得显著进展。沙钢集团5800m3高炉是目前国内最大、世界第二大高炉,兴澄特钢为世界上最大的单体特钢生产企业,云海金属是亚洲最大的镁合金生产企业,天工国际为亚洲最大的工具钢生产企业,大力神铝业是世界上先进的铝合金板带箔生产企业,5m宽厚板、1450mm热轧卷板、1420mm冷轧、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4500吨快锻项目等冶金装备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三)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优化,出口保持较快增长。
2015年,冶金行业由于钢铁、有色等市场行情不佳影响投资增长较为缓慢,共完成投资2101.9亿元,增长3%,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5.7个百分点,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投资下降10.9%,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投资下降1.7%。在钢铁投资总额中,节能环保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占绝对比重,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出口保持较快增长,成为市场不景气条件下稳定行业增长的重要力量。2015年,全省冶金行业完成出口交货值775.4亿元,比上年下降1.7%,与2010年相比,年均增长7%。2015年,全省海关出口钢材1964万吨、铝材56万吨、铜材7.2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3.6%、19.1%和下降5%。与2010年相比,钢材、铝材出口量年均增速分别为20.8%和18.5%,保持较快增长。
(四)技术创新力度加大,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十二五”期间,重点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取得了良好成效。高效低成本冶炼技术、新一代控轧控冷技术、洁净钢生产技术、工业固废(危废)综合治理技术等一批先进技术得到开发和应用,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发展迅速,发明专利数迅猛增加,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到2015年底,全省冶金行业拥有1个国家金属线材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国家级技术中心、75个省级技术中心及4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中国冶金科学技术奖14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31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获得352项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称号。承担的高品质特殊钢新型短流程生产线技术开发与应用示范、钢铁联合企业综合废水深度处理及循环回用技术及应用、基于物联网的钢铁企业物资流监控与循环利用技术、30万吨/年钢铁冶炼粉尘转底炉锌铁回收与金属循环利用技术及示范等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完成了计划进度。全行业优钢比达到60%以上,高合金钢增幅高于合金钢和非合金钢,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明显增加,产品结构不断优化。2015年,法尔胜泓晟集团荣获国家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称号。同年,江苏有28个产品获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布的冶金产品实物质量金杯奖。南钢集团的LNG船用9Ni钢板、NM550Q1100耐磨与高强板,超高强钢SC960、T91等超临界、超超临界锅炉合金管坯钢;兴澄特钢的高标准轴承钢、汽车用钢、高标准齿轮钢、高档弹簧钢、超纯净钢ETN-22UC、230mm大规格系泊链钢、610mm特厚钢板;沙钢集团的E690F690船板钢、ASTM A517 GrQ、X90/100用埋弧焊丝钢NGX90/100H;法尔胜泓昇集团的大桥缆索用S型钢丝、形状记忆与超弹性NiTi合金;天工国际的高速工具钢;南京中锗公司的P型零位错锗单晶;苏州雅泛迪铝业的高强度铝轮毂;大力神铝业的航空用铝板;常铝铝业的空调散热片用铝箔;宝钛股份的爆炸复合金属材料;佑天金属的结晶锆、结晶铪、高性能镀膜用镍铬溅射靶材等一批产品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五)主要污染物排放水平逐年下降,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我省冶金工业在总量规模扩大的同时,持续加大节能减排投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重点推广应用了高炉煤气干法除尘、干熄焦、转炉煤气干法除尘、余热余压发电、煤气回收、中水回用、钢渣及含铁尘泥综合利用、烧结脱硫等技术,企业工序能耗、三废排放处于全国先进水平,清洁生产水平、环境友好水平显著提高。2015年粗钢产量达1.10亿吨,比2010年增加76%,而总能耗的增长却低于60%,能耗增长幅度低于钢产量的增长幅度。2015年全省吨钢综合能耗比2010年降低了6.7%;吨钢可比能耗比2010年降低了12.26%,吨钢耗电降低了3.53%;炼铁工序能耗比2010年降低了7.26%;高炉煤气放散率比2010年下降了45.14%;钢铁企业外排废气中吨钢二氧化硫排放比2010年减少37.99%,外排废气中吨钢烟粉尘排放减少36.14%;高炉煤气回收率达96.56%,转炉煤气回收率达96.66%,焦炉煤气回收率达98.87%,分别比2010年提高了3.02%、3.09%和0.71%;吨钢耗新水比2010年下降了16.01%,水重复利用率增长了1.45%。据对32家钢铁企业的统计,已建成的烧结脱硫设施分别占烧结机总台数、总面积的93.8%和92.6%,正常运行后,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约2.89万吨。
(六)两化融合加快推进,多元化发展取得新的进展。
“十二五”期间,全省冶金企业加大投入,加强规划,积极拓展应用领域,推进集成融合,信息化管理水平和制造流程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5年初,我省近95%的重点钢铁企业制定了信息化发展战略,并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92%的企业主干网覆盖到核心办公区域,68%的企业主干网覆盖到内部核心生产区域。软件著作权和自有知识产权数显著提高,个性化半定制式MES系统建设与应用在大多数企业广泛开展,计量、能源系统集成远程控制得到普遍应用,集中、扁平、无人值守管控体系在不同专业过程应用,并呈现迅速扩大之势。协同办公、集中管控、MES系统、EAM、集成数据采集等系统软件开发与应用,使得信息化在精益生产、精准控制和精细管理等方面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沙钢在集团范围内实施以投资、购销、人力、财务、技术等为要素的“三整合、五统一”,开展以建章立制和信息化建设为重点的管理提升活动,促进各项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进一步提高了管理现代化和作业标准化水平,企业荣获袁宝华管理金奖;南钢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在生产、销售、质量、采购、财务等领域实现了全面信息化,建成了以ERP整体产销系统为核心的“集成融合型”信息管理系统,不断提升自身制造流程的现代化水平,初步完成了打造垂直集成和网络化的制造平台。
在积极发展主业的同时,我省冶金企业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延伸产业链,发展相关多元产业,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沙钢在资源能源、产业链延伸、贸易物流、金融证券期货、风险投资等领域积极探索,形成了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成为融生产、贸易、金融、物流等于一体,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的综合性企业集团。苏钢大力发展“低碳金属材料智造园”、“现代物流智慧园”,加快以废钢加工配送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和以创业、立志为主的“北大青年城创业园”的建设,形成“两主、两辅”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七)增幅前高后低,低速、低价、低效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常态。
“十二五”期间,从主营业务收入增幅看,2011-2013年为8-10%左右,2014年降为2.2%,2015年为下降2.4%;从利润总额增幅看,2011、2013年分别为39.4%和22.5%,2014年下滑至12.7%,2015年下降7.7%。从钢材价格看,2011年2月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为178.7,2015年12月降至69.8,下降了60.9%。2015年,全省冶金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3.7%,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189.8%,亏损面为18.4%。冶金行业增速总体呈现前高后低的发展态势,低速、低价、低效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常态。
二、发展环境
“十三五”期间,“三期叠加”的阶段性、转型升级的艰巨性、宏观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使各种矛盾交织,风险积聚,但也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转型升级、一带一路建设等新的机遇。冶金行业“三低一高”的新常态仍将延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显现,挑战与机遇并存,化解过剩产能、转型升级步入了关键期。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发达国家经济保持温和复苏,世界经济仍将延续温和增长态势。但是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的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大宗商品价格将在中低位徘徊,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体下行压力较大,不确定性、不稳定因素增多。世界粗钢产能过剩的局面难有明显改观,贸易保护增强,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回归和发展中国家制造能力的增强,将使钢材出口面临发达国家高端产品和发展中国家低价产品的双向挤压,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难度较大。
从国内环境看,投资需求、出口需求拉动作用明显减弱,消费需求虽保持较快增长,但拉动作用不强,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冶金行业下游的房地产、汽车、工程机械、造船等行业增长乏力,技术进步导致的用钢强度下降,钢材和有色产品需求不足的状况仍将持续。2014年,全国粗钢表观消费量74079.96万吨,比2013年减少2520.14万吨,下降3.29%。2014年人均粗钢表观消费量540千克,比2013年减少27.7千克,钢铁工业进入了生产消费峰值弧顶期,后期需求将呈现稳中有降的态势。产能过剩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化解产能严重过剩任务更加艰巨。我国钢铁产业自2011年第三季度起就进入了产能严重过剩的困境,至今已经持续了4年。据相关资料测算,2014年我国粗钢产能利用率不到70%,距离合理水平有较大差距。随着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推进,现有措施的压减空间已越来越小,难度越来越大,债务处理、职工安置等问题的积累风险逐步提高。此外,钢铁产能市场化退出机制不完善,竞争秩序不规范,优不胜、劣不汰的乱象没有根本改观,重点压减地区的政策托底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钢铁工业“三低一高”的新常态短期内难以改变:低增长,我国钢铁生产消费量将在峰值平台波动发展、维持低速增长,而且消费的质量和个性化需求的要求越来越高;低价格,严重供大于求造成钢价总体处于低位徘徊;低效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企业经营困难,亏损严重;高压力,表现为环保和资金高压力,2015年新环保法的实施,环保治理高压态势进一步增强,对钢铁行业是巨大挑战,同时资金紧张、融资难的问题仍没缓解,再加上银行采取“一刀切”做法,不断抽贷、压贷,使企业资金十分紧张,一些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尽管面临的困难较多,但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还未完成,经济发展长期向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判断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性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随着国家一系列稳增长、扩内需、优结构、防风险调控政策措施作用的逐步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推进,铁路、公路、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资源环境保护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房地产销售和汽车销售的回暖,冶金工业自身转型升级力度的加大,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将促使冶金工业发展在调整中保持基本平稳。
从我省冶金工业看,经过多年发展,江苏冶金工业已形成良好的发展基础,在生产规模、工艺装备、企业管理、两化融合等方面处于国内同行前列,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形成了从初级产品到深度加工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民营经济为主、沿江地区产能相对集中的发展格局。拥有滨海临江、贴近市场、人才荟集、工艺装备先进、产品特色鲜明等优势,综合竞争能力、效益水平好于全国。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一是产能过剩,需求不足。全省钢铁产能利用率75%左右,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供大于求的矛盾仍然突出。二是结构不合理。联合重组未能有效推进,行业集中度偏低。在产业布局方面,钢铁行业虽然呈现了沙钢、永钢、南钢、兴澄等大型钢铁企业沿江布局的态势,但仍有一批依托内河航运或汽运的钢铁联合企业,沿海钢铁工业占比较低。有色金属行业布局更为分散,一批特色产业集中区尚处于无序发展和重复建设阶段,产业规模均较小,整体产业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在产品结构方面,虽然高品质特钢、金属制品、工具钢、航空铝板材等在全国达到领先水平,但是相当数量的企业产品单一、产品结构雷同,风电齿轮用钢、工程机械用高强钢、电工用硅钢、高铁用高强钢等产品尚需从国外进口或没有形成批量生产。三是资源保障程度低。我省资源匮乏,省内几乎没有焦煤、稀土资源,铁矿资源储量也很少,且现有铁矿可采资源正逐年枯竭,冶金行业所需的主要原材料大多需要省外购进或通过进口解决。2014年全省铁矿石产量不到200万吨,同比减少了14%。加之现阶段废钢积蓄量不足,资源保障程度低的矛盾十分突出。四是经济效益水平低下。一方面产能过剩、市场恶性竞争导致产品价格持续下降,螺纹钢价格回归到1992年水平,另一方面人工成本持续上涨,资金成本高,企业盈利空间不断压缩,经济效益低下。企业发展不平衡,部分企业因亏损或资金紧张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五是节能减排水平尚需提高。虽然全省冶金企业在清洁生产、污染治理、节能降耗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整体水平已处于全国同行前列,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明显的差距,随着国家节能环保标准的提高,实行排污总量限制,企业节能减排压力仍然十分巨大。六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尽管企业对科技创新越来越重视,但多数企业自主创新的机制和内生动力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表现为在企业发展上更多依靠要素投入而不是创新驱动;自主研发体系不完整,科技应用上依靠“拿来主义”;创新投入、创新文化培育、人才队伍建设等与国内外先进企业有较大差距。七是缺乏新的增长点。近年来,受经济效益和投资意愿的影响,我省冶金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呈快速下降态势,增量项目少,对行业增长有拉动作用的大项目尤其少,将对行业的稳定增长产生较大制约。
综合以上方面预计,“十三五”期间,冶金工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较大规模的企业重组洗牌难以避免,化解过剩产能、转型升级的任务艰巨。前期行业生产总体将延续低速低效的增长态势,后期随着内陆地区过剩产能的化解、价格的回升、结构的优化和我省区位优势的进一步显现,产销增速和经济效益将出现一定程度的改善。
三、发展思路、目标及重点方向
“十三五”是我国冶金工业发展最为困难的时期,也是加快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建立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机遇期,大变革、大调整的关键阶段,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顺应发展趋势,全面加大各项工作力度,走改革、调整、创新、绿色、中高端发展之路,促进平稳增长和升级发展。
(一)发展思路。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江苏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切实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实施《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为统领,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主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互联网+”为切入点,统筹做好创新、过剩产能化解、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多元化发展、国际化经营等各项工作,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积极推进江苏冶金工业由冶金制造向材料服务转变、由国内发展向国内国际协调发展转变、由要素投入发展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由高消耗高排放粗放式发展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转变、由单一产业向多元协调发展转变、由无序盲目竞争向有序协调竞争转变,全面提高产品档次和综合竞争能力,实现江苏冶金大省向冶金强省的跨越。
(二)基本原则。
1. 严控增量与优化存量相结合。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严把项目审批关,禁止新增钢铁冶炼产能。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化解过剩产能,优化存量结构,提升存量质量。
2. 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坚持全面创新的理念,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配套推进体制、机制、管理的创新,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3. 稳定主业与发展多元产业相结合。积极引导企业结合各自的实际,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发展相关多元产业,延伸产业链,努力分散风险,增强协同效应,提高附加值。
4. 国内发展与国外拓展相协调。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面向全球进行产业布局,推进国际化经营。
5. 降本增效与绿色发展相统一。深入开展对标找差距活动,继续加大环保投入改造力度,实现挖潜降本增效与绿色发展的统一。
(三)发展目标。
1. 2016到2020年,全省压缩粗钢产能1750万吨;到2020年,全省粗钢产能利用率达80%以上。
2. 钢材优特钢比80%以上,高端特殊钢占比稳定提升,成为全国金属新材料重要制造基地。
3. 全省吨钢综合能耗、吨钢可比能耗下降7%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8%左右。
4. 冶金企业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统一标准。
5. 冶金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10%以上。
6. 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企业数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
7. 冶金行业大中型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比重平均达2%以上,产业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
8. 冶金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3%左右,经济效益年均增长4%左右。
(四)重点发展方向。
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指引,立足国际科技前沿,围绕工艺的精准化、生产的智能化、技术的先进化、产品的高端化、环境的友好化,大力开发和推广应用一批高新技术和高新产品,努力提高技术含量、品种质量,促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
1. 钢铁行业重点发展技术。
重点发展绿色、低碳、可循环制造流程技术,包括优化燃烧效率技术、电炉烟气余热回收利用除尘技术、烧结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生化处理系统生物增效技术、余热煤气和蒸汽回收利用技术、钢铁系统能量优化技术、工序界面节能技术、能源管理中心及优化调控技术等;高效、节能、长效、长寿综合冶炼技术,包括高炉的高顶压、高富氧、高喷煤、高利用系数和长寿化技术,高炉专家系统应用技术,高效TRT技术,实用高档耐火材料开发技术等;高效、低成本钢生产技术,包括高效低成本铁水预处理技术,转炉(电炉)冶炼与高精度终点控制技术,快速协同的二次冶炼技术,高效恒速无缺陷的全连铸技术,简捷优化的流程网络技术等;高性能、低成本钢铁材料设计与制造技术,包括低成本、高性能微合金化技术,组织和性能精确控制技术,表面质量控制技术,细晶化和均质化技术,特种成型技术,大型锻件生产技术,高等级特钢型材、不锈钢无缝管、高质量合金钢生产技术以及应用、成型、防腐加工技术等;高精度、高效轧制及热处理技术,包括高精度轧制技术、新一代控轧控冷技术、多功能柔性超高强钢冷轧板连续退火生产技术,在线执处理技术,定减径机组技术,直接轧制技术,温度梯度轧制技术,低温增塑轧制技术,无头与半无头轧制技术等;复合材料制造技术,包括材料设计及高效率组坯技术,复合界面相变与组织控制技术,界面扩散阻隔材料设计与性能控制技术,特殊用途金属间化合物轧制复合与热处理制备技术,全轧制过程协调变形与控制技术,粉末复合轧制技术以复合材料成形技术等;面向全流程、质量稳定控制的综合生产技术,包括钢水精炼的精准控制,连铸坯料质量控制技术,全流程板形及表面质量控制技术,精准热处理技术,基于智能建模及数据挖掘的产品质量优化及决策支持,微观组织性能在线闭环控制技术,生产异常检测及故障诊断技术等;信息化智能化钢铁制造技术,包括大型装备的智能化嵌入式软件开发与应用,关键检测、检验技术装备及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基于物联网和云技术的生产信息化技术,钢铁生产复杂流程智能化自动控制系统,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大数据平台等。
2. 钢铁行业重点发展品种。
重点发展高强、抗震、耐低温的建筑桥梁用钢;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用耐热钢,汽轮机和发电机用大锻件与大叶片用钢,核电机组压水堆内构件用钢,水电机组用大轴锻件钢与蜗壳用钢等耐磨、耐蚀、耐低温的能源用钢;高强度、高性能的硬质合金、钛合金、优质不锈钢等军工用钢;大线能量焊接钢,高止裂性能厚板,极寒与超低温环境船舶用钢,高锰耐蚀钢,殷瓦钢,海洋平台桩腿结构用钢等高强、高韧、耐腐、耐低温的船舶及海工用钢;高铁轮对用钢,高速及重载铁路用高强度钢轨,车辆车体用耐候耐蚀钢,高强、超高强冷轧汽车板,热冲压用镀层板,高强超高强帘线钢等汽车及轨道交通用钢;高性能齿轮钢、轴承钢、弹簧钢,传动轴用超高强度钢,高强韧非调质钢,12.9级以上高强度坚固件用钢等关键基础零部件用钢;高品质冷墩钢,机床滚珠丝杠专用钢,复杂刀具用易切削工具钢,特种装备用超高强不锈钢,节能环保装备与化工装备用高强耐蚀钢,高效率、低损耗及特殊用途硅钢,大截面、高均匀、高性能模具钢,高性能冷轧辊用钢,高温合金,轧制复合板等其他高品质特殊钢。
3. 有色金属行业重点技术。
——铜加工技术:开发各种专用接插件用铜材技术、加快覆合铜材 (铜包铝线、铜包铝排) 代替纯铜质电线电缆生产技术、空调制冷、电子器件散热的电子、太阳能用高性能铜材生产技术;
——铝加工技术:汽车轻量化用高性能铝合金车身板制备技术、高产值低能耗连续铸轧优质超高精级铝箔生产技术、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关键零部件用材料(铝材)生产技术、先进铝基复合材料生产技术、航空铝板生产技术等;
——铅回收技术:废旧铅蓄电池循环回收利用方面技术及其高性能铅酸电池制造技术;
——镁合金加工技术:面向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用高强镁合金变形加工、面向汽车轻量化之镁合金精密铸件生产技术;
——钛合金生产技术:3D打印用超细钛合金粉末及制备技术;钛合金高塑性加工成型技术;超细钛合金丝材、高表面质量高精度钛合金薄板生产技术等;
——稀有金属提纯与加工技术:高纯铪及其相关产品生产技术、高纯锆及其相关产品生产技术等;
——稀土新材料制备技术:新型环保稀土采选工艺技术;稀土矿产资源利用和综合回收技术;先进环保的稀土冶炼分离技术;稀土深加工开发应用技术等。
4. 有色金属行业重点产品。
——铜加工产品:铜合金引线框架,高强高导新型铜合金接触导线,无铅新型环保铜合金,高性能无铍弹性铜合金,高性能耐蚀镍铜合金,铜包铝,高纯铜合金溅射靶材等新型铜合金;
——铝加工产品:高纯高压电子铝箔,高性能铝合金半固态坯料及零件,涡轮发动机叶轮材料,汽车铝合金板,航空航天用2系、7系列铝合金及材料,LNG船用5083-O态合金板材,铝锂合金,深冷设备用铝合金板材,大型、超大型及微型铝合金工业型材等新型铝合金;
——镁合金产品:耐热铸造镁合金,低成本挤压型材,高性能镁合金挤压型材,大截面镁合金中空型材,镁合金板材等;
——钛合金产品:优质宽幅冷轧纯钛板材,高性能宽幅钛及钛合金厚板,钛合金型材、带材、板材、棒材,紧固件用丝材、大型钛铸锭及锻件,新型钛合金结构材料,钛及钛合金模锻件,钛基多孔材料等新型钛合金;
——镍合金产品:汽车工业用火花塞新型高性能镍钇合金、高性能镀膜用镍铬溅射靶材、镍基合金类泵阀等;
——稀有金属产品:ITO靶材、大规格钨钼靶材、核级锆材、铪材等高性能稀有金属材料等;
——稀土新材料:稀土功能材料(荧光粉、催化剂、磁性材料、储氢合金等)等稀土金属及与3D打印技术相关的新型金属材料。
四、重点任务
(一)大力化解过剩产能,着力促进结构优化。
认真贯彻国家和省政府有关政策和部署,严控增量,调整优化存量,防范风险,确保稳定,促进结构优化和行业发展的平稳过渡。严把项目审查关,严禁沿城市周边和内河钢铁企业新增钢铁冶炼产能,沿江地区钢铁企业实行减量调整,沿海地区钢铁企业实施减量置换。加大综合执法检查力度,对达不到环保、能耗、质量、安全要求的钢铁企业,限期整改,限期后仍无法达到要求的,实行差别电价,依法进行停产或关闭。对资产负债率超过85%、连续亏损三年及以上;因生产经营困难停产半年或半停产一年以上;主要依靠政府补贴和银行续贷等方式维持生产经营;长期欠薪、欠税、欠息、欠费的钢铁企业引导其主动压减产能或退出。鼓励区域企业联合重组,引导优势企业开展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发挥传统比较优势,以龙头骨干企业为牵引,整合相关资源,打造高性能特钢、高速工具钢、金属制品、高性能铝合金、稀贵金属新材料五大生产基地,优化产业布局。落实国家有关政策,推广应用钢结构建筑、钢结构桥梁,拓宽钢材应用领域。鼓励企业扩大出口,努力扩大有效需求消化一批过剩产能。继续做好淘汰落后和打击地条钢工作,淘汰低端产能。积极引导企业主动压产社会库存过高、经营亏损的品种,发展技术含量、附加值高的产品,优化产品结构。做好困难企业职工安置工作,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二)推进全面创新,提高竞争能力。
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科技资源的整合,努力建设产业技术中心和产业创新联盟。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研发一批关键技术,培育一批优势产品,提高核心竞争力。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改善家族式企业管理模式,推广普及职业经理人制度,健全股权激励、制衡和约束机制。创新经营模式,加强与用户的合作,通过产品设计与前期介入,为用户提供专家式的服务和一体化的价值解决方案,加快由制造商向服务商的转型。推进管理创新,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加强内部体系、流程的整合,推进精益管理,深入开展对标找差距活动,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三)推进智能制造,促进两化深度融合。
积极落实《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战略部署,开展两化融合水平测评和等级评定,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认证;支持引导企业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应用软件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对现有装备进行智能化改造升级,推进关键管控软件一体化规划设计及全覆盖应用,加快设备互联互通和系统集成,提高企业基础自动化和先进过程控制自动化应用水平;鼓励优势领先企业进一步优化完善管理综合信息系统,推进制造、管理、经营和流通模式的再造。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打造智能化示范车间和工厂;打造以电子商务平台为核心的全产业链在线服务生态系统,建设行业大数据综合信息平台;培育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定制、远程运维等智能制造新模式的试点试范,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鼓励企业应用自动测温取样机器人、板坯自动清理机器人,原料分拣机器人、切割机器人,表面缺陷判定、产品自动标识、图像自动识别机器人等,不断提高智能化制造水平。
(四)加大节能环保投入,促进绿色化生产。
遵循减量化、再循环、资源化,装备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三管齐下的原则,对照国家节能环保标准,进一步加大节能环保投入,加大对现有设施的改造,淘汰高炉煤气湿法除尘、转炉一次烟气传统湿法除尘等高耗水及能效低、污染物排放大的落后装备及工艺,全面建成企业厂区主要污染物排放的环保在线监控体系。积极研发推广应用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开展焦炉和烧结烟气脱硫脱硝、综合污水回用深度脱盐等节能环保难点技术示范专项活动。在环境影响敏感区、环境承载力薄弱的钢铁产能集中区,加快实施封闭式环保原料场、烧结烟气深度净化等清洁生产改造。加强能源管控中心的建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工序能耗,实现达标排放。发挥钢铁制造“产品生产、能源转换、废弃物消纳”三大功能作用,建立钢铁生产与石化、建材、能源等相关行业以及社会生活共享资源、互为排放物治理、互为二次资源循环利用的区域生态工业园,实现区域内物质循环。加强审核和监管,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和其他绿色认证,严格实施项目能评和环评制度,严格新建项目排污总量前置审批,加强节能环保监察执法,对超标准、违规使用落后用能设备企业执行惩罚性电价和差别电价,依法加大对违法排污企业处罚力度。 (五)发展相关多元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
积极引导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和区域需求情况,在做强主业的同时,适度发展多元产业。要充分依托主业在冶金技术、设备、资源、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着力开发钢材深加工、国际贸易、矿产资源开发、综合利用、物流服务等相关产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集团横向发展新材料、金融投资等多元产业,以分散企业经营风险,形成与钢铁主业形成良性互动的新增长点,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
(六)加快走出去,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
适应经济发展和竞争环境的变化,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抢抓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历史机遇,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市场合作和技术合作。积极采用国际技术和产品标准,有条件的企业制订自身的国际标准,实现标准的国际化;要面向国际市场引进人才,实现人才的国际化;引导有条件的企业以市场潜力大,双方互补性强、契合度高,发展基础条件好的发展中国家为重点国别,采用成套设备出口、投资、收购、承包工程等方式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创新海外营销模式,加强与国际钢铁贸易公司联姻合作,利用国外成熟先进的营销网络,拓展海外营销网络,扩大出口市场,有效避免贸易摩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抓住机遇,采取参股、合资等方式,投资或合资开发国外矿业、有色金属资源,或与国内上游铁矿、煤矿等原燃材料生产企业合作,参与其开发和建设,建立稳定的原料供应基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规划引导。
按照国家和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建立部门联合的钢铁行业脱困发展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工作协同,研究重大问题,制订扶持政策,形成工作合力。建立有关部门联合的产能跟踪监测工作机制,落实必要的工作经费,全面开展统计监测,及时掌握总量规模、产能结构等信息,为供给侧结构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完善奖惩办法、标准,加强联合执法,依法化解过剩产能。加强规划的细化、深化工作,增强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要从实际出发,协调解决重大事项,推进落实重大项目,组织开展督查考核,确保关键措施落实和目标任务完成。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评估,及时发现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修订和解决,确保规划目标落到实处。
(二)加强政策扶持。
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促进产业升级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增值税转型、引进进口设备减免关税、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节能减排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的落实力度。统筹安排使用省级相关专项引导资金,加大对传统产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品牌创建、“两化融合”、节能减排、智能制造等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对符合规划要求的重点项目,优先安排各种政策性资金。制订和实施促进冶金行业兼并重组的政策,着力解决企业兼并重组中的突出矛盾,推进冶金行业特别是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工作的有序开展。建立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对不按规定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实行差别电价、水价等处罚性措施;对主动淘汰和按期淘汰的企业给予财政专项资金奖补;允许淘汰落后炼铁、炼钢产能的企业,在轧钢装备先进、产品有市场特色优势的条件下,保留轧钢装备;支持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转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对转产企业给予优先办理各种审批手续、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落实省政府关于支持企业内部职工分流、促进再就业和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妥善做好下岗职工安置;进一步完善金融政策,加大信贷投入力度,支持冶金企业化解过剩产能、兼并重组和转型发展;进一步完善土地政策,支持企业化解过剩产能。
(三)实施人才战略。
确立人才优先理念,制订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着力建设适应冶金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以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引领、支撑行业转型升级。面向国内外两种资源,重点引进一批掌握行业核心技术、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科技型领军人物和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利用现有产业基础与研发平台,培养集聚一批科技骨干力量;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和在岗技能培训制度,造就一批重点工种、重点工艺的高技能一线员工,提高人才队伍水平。
(四)优化服务。
引导行业协会加强自身建设,加强行业基础统计工作,积极构建行业服务平台,做好监测分析、专家咨询、人员培训、产学研合作、银企对接等项工作,提升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我省专业人才集中的资源优势和行业协会作用,建立行业专家库,整合、调动方方面面智力为传统产业升级服务。进一步规范涉企收费和行政执法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加强煤电油运科学调度,为传统产业升级创造良好条件。
江苏省建材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建材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原材料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在投资和需求的强劲拉动下,我省建材工业保持了快速发展。“十二五”以来,随着总量规模的不断扩张,受发展阶段、发展理念和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产能严重过剩、经济效益下降和资源环境紧张等矛盾凸显。“十三五”时期将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确保建材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促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引导推动产业全面进步,特制定本发展规划。
一、行业现状
(一)总量规模保持领先地位
2015年,全省建材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现价产值5856.9亿元,同比增长4.9%;主营业务收入5662.6亿元,增长3.8%。实现利税599.8亿元,同比增长1.7%;实现利润358.9亿元,同比增长2.6%;出口交货值192.9亿元,同比下降9.1%。“十二五”期间,现价产值、利税、利润和出口交货值年均分别增长12.1%、11.0%、10.7%和8.1%。2015年我省建材工业经济总量占全省工业经济总量的3.8%,在全国同行业中列山东、河南、广东之后,居全国第四位。
(二)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水平不断提升
水泥、玻璃、玻璃纤维等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新型干法水泥预分解窑生产线在节能煅烧、预均化堆场、节能粉磨、控制自动化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从技术设计到装备制造都迅速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截止2015年底,全省水泥熟料生产线基本为新型干法生产线,其中4000吨/日及以上规模的生产线24条,徐州中联第二条10000吨/日生产线建成投产。平板玻璃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基本完成,平板玻璃生产全部采用浮法生产工艺。吴江南玻玻璃有限公司2014年投产的日熔化量650吨的光伏玻璃生产线及与之配套的深加工生产线,主要生产设备均由欧洲引进,具有国际一流水平,为生产高品质的光伏玻璃原片、强化处理后的光伏玻璃以及镀减反膜的光伏玻璃奠定了坚实基础。东台中玻建设的在线镀膜生产线,大幅提高了玻璃深加工率;华东镀膜投资3亿元引进德国生产线设备,经过一年的摸索和尝试,已能够稳定生产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三银Low-E玻璃和可钢化双银Low-E玻璃,产品质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常州长海集团7万吨玻纤池窑正式投产,使得我省玻纤行业在行业规模、产品质量、工艺技术等方面均发生了质的飞跃。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LZ75-6.0风机叶片在连云港成功下线。该型叶片长75米,6兆瓦主机配套,是目前国内最长的叶片,满足了海上风电发展对大型叶片的需求,证明了我国风电叶片设计和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用ePTFE膜制成的复合毡覆膜滤料产品性能优良,具有排放浓度低、过滤效率高、使用寿命长等特性,综合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通过了美国环保局(EPA)环境技术认证(ETV),荣获2012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建筑琉璃瓦的传统生产工艺被自动化生产线全部替代,幕墙陶板的技术与装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南京旭建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是NALC板材生产企业,该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艺术板材、薄型板、瓷砖贴面板、吸音板以及内外墙保温体系和工厂化单元房屋等产品部分已打入国际市场,2014年该公司成为南京第一批新三板股上市单位。全国最大的建材机械设备制造企业江苏鹏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国外建材机械知名企业合作,在国外实施项目工程总承包,拓展国外市场。
(三)产业结构和产品档次不断调整提高
“十二五”期间,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转型升级成效显著。根据工信部和省政府有关部署安排,我省建材行业圆满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共淘汰和关闭水泥3698万吨,平板玻璃703.5万重量箱。水泥及制品、建筑及工业技术玻璃、特种陶瓷、玻璃纤维及制品等行业快速发展,建材工业的产业结构朝着延伸产业链和高附加值、低能耗方向发展。苏州混凝土水泥制品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开发的生态型混凝土制品、装配式混凝土检查井、混凝土箱涵等新型水泥混凝土制品得到推广应用。江苏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开发的高减水、早强型、低收缩及超保坍型等系列高性能外加剂,成功应用于三峡大坝、田湾核电站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打破了国外产品垄断我国外加剂高端市场的局面。中国最大的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制造商建华建材集团,于2012年,将集团总部从广东搬迁至江苏,目前管桩年生产能力超1.8亿米,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销量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江苏铁锚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玻璃深加工产品为国内外多家知名汽车和机车生产企业配套。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的兆瓦级风机叶片规模位列全球前三、亚洲第一,具备年产万只兆瓦级风力机叶片的能力,功率从1.25兆瓦到6兆瓦,产品批量出口阿根廷、英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苏州中材非金属矿工业设计研究院利用膨润土、凹凸棒土生产的无机凝胶产品,成功替代进口,成为我国水剂农药制剂的关键悬浮剂材料,为我国农药制剂的环保化升级提供了关键助剂支撑;中国高岭土公司研制的石油炼油裂解催化剂载体用高岭土材料,对提高我国原油的利用率、提升油品品质、减少燃油对环境的污染具有重大意义;超细改性粉体功能填料技术发展迅速,为我国的橡胶、塑料、油漆、涂料、造纸等行业的产品升级提供了产品支持。平板琉璃瓦生产技术水平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全面提高,外墙装饰用砖——拉毛砖、幕墙陶板、发泡陶瓷保温砖等新型建筑陶瓷产品的开发与应用不断扩大。“十二五”期间,众多的建材产品荣获国家和省高新技术产品称号和国家发明专利,产品档次得到明显提升。
(四)节能减排和综合利用不断取得成效
水泥企业通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大余热利用、粉磨节能、废渣利用等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成效显著。随着新的水泥企业大气排放标准颁布和实施,全省熟料生产线基本都安装了脱硝装置,为达标排放打下很好的基础。2014年1月,中材国际利用溧阳天山水泥有限公司5000t/d水泥熟料生产线协同处置450t/d城市生活垃圾示范工程通过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组织的成果鉴定,这是第一条完全使用自主研发技术的示范线,项目拥有多项技术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4年徐州中联水泥有限公司和溧阳天山水泥有限公司被中国建材联合会评为建材行业百家节能减排示范企业。江苏华尔润集团利用竹柳作为生物燃料生产生物燃气,直接为平板玻璃生产线使用,已对相关工艺和技术进行摸索。我省大多数玻璃企业工业窑炉已采用富氧或全氧燃烧技术,为实现优质高产,节能减排提供技术保障。同时,窑炉烟气余热发电已在平板玻璃企业广泛应用。建筑琉璃瓦生产使用的原料和燃料消耗均降低40%以上,建筑卫生陶瓷的生产燃料全部采用了天然气。
(五)新型建筑材料发展迅速
新型墙体材料、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保温隔热材料、新型防水密封材料、新型建筑装饰材料等是新型建材产业中取得了较快发展的主要门类,产业化的趋势也更加明显。截止2015年底,全省墙体材料总产量达500亿块,其中新型墙体材料总量为460亿块,占墙材总量比例由“十一五”末的72%跃升至92%,提升了20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全省累计完成散装水泥供应量7.27亿吨,是“十一五”期间总量的1.67倍;2015年,全省平均散装率达到88.06%,比“十一五”末的68.46%提升了19.6个百分点;预拌混凝土使用量占混凝土结构工程总量的80%以上,预拌砂浆使用量突破1000万吨。新型防水材料发展迅速,品种齐全,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防水涂料、密封材料、防水剂等各种新型防水材料基本都能生产,总量、生产能力和实际产量除高聚物防水卷材外均在全国名列前茅。我省在玻璃纤维和玻璃钢的生产、技术和新品研发等方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目前玻纤纱总量在40万吨左右,玻纤电子布、玻纤砂轮网片等多种玻纤制品产量处于全国第一,玻璃钢复合材料产能超过60多万吨。矿物棉无机保温隔热材料较快增长,年产能达28万吨。我省在建筑卫生陶瓷行业采用高新技术与装备改造了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整体水平方面成效明显。新型中高档琉璃瓦、外墙装饰用砖——拉毛砖、幕墙陶板发展较快,多孔轻质功能性建筑装饰材料、废物循环利用保温材料逐步进入商品化。特种陶瓷产业拥有从事特种陶瓷生产的各类企业近千家,品种繁多,门类齐全,其产品广泛运用于电子、通讯、汽车、家电、化工、纺织、冶金、石油、食品、制药、环保、造纸、矿山、军工等多个行业。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新品开发、技改扩能、产业升级,江苏特种陶瓷产业已经初步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群。功能性装饰涂料(围绕节能环保)得到长足进步,以体现节能功能的反射涂料、透明隔热涂料其应用价值已得到认可,以节材及减少溶剂排放的水包水多彩涂料等水性化产品,已在全国全面推广。
“十二五”时期建材工业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是产能过剩矛盾依然突出。我省建材大部分行业都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尤其以水泥和平板玻璃行业最为严重。多年来江苏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投资拉动作用明显,大量项目的上马对水泥、平板玻璃等原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近几年我省水泥和平板玻璃产销量一直处于全国前列。市场的需求使得大量资金进入水泥和平板玻璃行业,投资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产能也不断增加。进入“十二五”以来,产能达到顶峰,产能过剩矛盾凸显。2015年全省水泥产量18013.7万吨,水泥粉磨产能利用率约为70%,平板玻璃4621.7万重量箱,产能利用率约为60%。产能严重过剩会带来恶性竞争,造成资源浪费,影响到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江苏的建材企业大部分由乡镇企业发展而来,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其发展主要是通过数量、规模的扩张实现,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我省虽然聚集了近20家与建材行业相关的高等院校、省级及以上科研院所,但由于校企合作、院企合作的机制和鼓励政策不完善、不配套,约束了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的动力及其科技创新的能力。从全行业来看,具有自己技术特色和自主品牌的产品不多,高新技术产品在整个建材工业中所占的比例偏低。
三是供给侧结构不合理。建材产业链短,产品的深加工水平不高。从整体上看,目前还处在以原材料生产为主的发展阶段,高端产品不多。一方面表现在原材料产品产能严重过剩,而另一方面又有许多市场需求还未得到满足。新型材料和技术推广应用不快,新的好的产品不能被市场很快接受。
四是两化融合水平不高。作为传统产业的建材业,基础薄弱,两化融合尚处于入门阶段,就是与传统产业中的冶金、化工等行业也无法相比。规模小的企业偏多,有的自动化程度还不够高,大部分还仅限于办公、财务软件的应用阶段。部分企业的领导对两化融合的概念还很模糊,对两化融合的推进工作重视不够。
五是资源、能源消耗大和污染排放等仍是行业发展中突出的问题。建材行业属于资源、能源消耗密集型产业,我省水泥、玻璃和玻璃纤维等高耗能产品产能大,资源、能源消耗多,对环境影响大。新的《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后,水泥熟料企业虽然都安装了脱销装置,但在运行中还存在不少问题;玻璃和玻纤窑炉污染物的排放要求也愈来愈高。目前部分企业还存在能耗高、排放不达标、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等情况,节能减排和环保任务艰巨。
二、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这是对我国发展背景和形势作出的重大判断。江苏作为经济大省面临着同样的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十三五”时期,我省经济将继续平稳较快发展,固定资产增长仍然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建设的推进等将继续带动建材工业的发展。
“十三五”期间,从全省角度看,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沿海开发、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等国家区域规划的实施推进,为未来全省的发展提供了强动力。而中央“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推进新型城镇化等重大战略,更是拓展了江苏发展空间。
2017年-2019年江苏将有多条铁路建成通车,届时江苏全省跨江达海、承东接西、辐射南北、方便快捷的快速铁路网将基本形成,到“十三五”末,江苏省高速铁路将占该省铁路总里程70%以上,13个省辖市及70%以上的县(市)将有高铁通行。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是渐进和较长期的过程,预计到2020年江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72%,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建设和改造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设施及房地产业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需求市场。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住房消费的追求将从满足于有房住向住得好转变,对住房的高度安全性、节能环保性能、具有舒适美观的居住条件和环境都有了新的要求,高品质住房将成为新阶段住房消费的一个方向,由此对高品质的绿色、环保、功能性建筑材料的需求也将快速增长。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的加大,也是建材市场的一个重要保证。
建筑工业化的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对建材工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将促进这个传统行业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并为它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和市场空间。
(二)面对的挑战
“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进入大转型时期,全面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将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这里面有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旧增长动力尚未完成转换的因素,有外部需求收缩、内部“三期叠加”多种矛盾聚合的因素,也有经济环境变化等客观因素,还有其它的主观因素。从现状看,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还会延续一段时间。
就目前我省建材工业情况而言,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市场仍将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竞争将显得更加激烈;低水平、低档次产品多,高水平、高档次产品少,自主创新能力弱,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任务繁重;同质化现象严重及资源、能源、环境等要素的影响,都将制约我省建材工业的发展。
“十三五”期间,以节能、减排、节约资源、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化环境保护和治理为重点的绿色发展战略,将继续成为转变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作为以高耗能、高污染为生产方式的建材工业,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任务十分艰巨。
三、发展战略、主要目标和发展重点
(一)发展战略
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建材传统产业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绿色发展,培育新型产业和优势产业,提质增效,由资本驱动型产业向创新驱动型产业转变;推进建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信息技术与建材工业的深度融合以及建材工业与上、下游产业融合,走融合发展之路;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建材产品深加工水平和绿色建材产品比重稳步提高,质量水平和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主要目标
“十三五”期间,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压减水泥产能600万吨、平板玻璃产能800万重量箱的同时,保持全省建材工业稳步增长。到2020年,建材工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8%以上;人均劳动生产率比2015年提高20%左右;绿色建材和建材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整个建材工业的50%以上。建成一批示范试点智能车间和数字化工厂,扩大推广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技术。推动建材工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三)发展重点
坚持创新驱动,通过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产业创新提升技术支撑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坚持绿色发展,进一步提升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更加强调环境保护,大力推进绿色建材和生态治理材料发展。坚持融合发展:推动建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服务型制造业;推动建材产业与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制品深加工技术,延长产业链,拓展产业发展空间;通过推动“两化”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推动建材和相关产业融合,促进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和非金属矿精深加工产业等建材新兴产业发展。
水泥:严格控制水泥熟料建设项目,规范和引导企业对现有技术与装备进行升级改造。重点支持利用水泥窑处置城市生活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研究开发原料和燃料替代低碳水泥生产工艺新技术;重视提高水泥品质的研究;开发先进高效收尘、脱硫脱硝技术与装备;开发水泥工业生产与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推广应用新一代高效节能环保粉磨等新技术和产品。针对水泥行业与预拌混凝土、混凝土预制构件、房屋配套制品件、建筑骨料等相关产业在客户、市场、矿产资源、生产技术与装备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互补性,引导和支持优秀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将业务范围进一步拓展到上述相关产业,走一条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产业链发展模式,使全省水泥行业运行质量和效益水平上新台阶。
混凝土及水泥制品:提高混凝土企业的设计和研发能力,加大对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及应用,配合住建等部门组织开展高性能混凝土生产和工程应用试点,大力发展高性能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加大对绿色化混凝土的研发,支持利用固体废料加工配制高性能混凝土。支持混凝土制品行业通过自主创新引领市场发展的产业,从工业结构制品向装饰混凝土的幕墙饰面制品、景观小品、城市雕塑以及各种生活用品等平台化制造方式发展。为适应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需要,积极推动建筑部品产业,提高水泥制品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强为高速公路、铁路、桥梁、隧道及水利水电等大型工程提供预制构件的能力。加强混凝土与制品行业高端技术人才队伍和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支持开展3D打印,数字化模拟与控制技术应用研究,将工业化4.0时代引领混凝土制品行业的发展。
玻璃:立足我省玻璃工业现状,控制平板玻璃生产总量,淘汰低档次生产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第二代浮法技术的不断完善,使我省的平板玻璃产品逐步满足高端建筑玻璃、家电产业玻璃、光伏玻璃、电子玻璃等对基片的质量要求,重点解决长期稳定生产高品质浮法玻璃技术、镀膜技术、节能降耗技术、脱硫脱硝技术难点以及浮法玻璃生产过程数字化智能型控制与管理技术,在制约平板玻璃质量、效益、环保等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的进展。提高深加工率,发展建筑节能、装饰装修、电子信息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功能性玻璃产品,实现从传统的建筑玻璃、普通加工逐步向高档次玻璃及功能性加工玻璃转变。
无机非金属复合材料:服务主导产业,发挥复合材料优势,大力发展非金属复合材料新兴产业,克服燃料和劳务成本相对较高的劣势,形成完整、高效、有活力的产业链配套格局。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装备,开拓应用市场,以维持较高的发展速度。一是提高传统玻纤和树脂优势产品,实现扩品、提质;开发高强、高模量、耐腐蚀纤维及树脂:建设大规模节能玻纤池窑生产线和高性能玻璃纤维规模化生产线以及高性能树脂自动化生产线。二是以高性能复合材料引领协调产业链,提高优质纤维与树脂的自供能力;积极开发新型三维增强基材(包括机织、针织、编织)和预浸渍产品,加速发展热塑性纤维增强基材。三是巩固FRP(纤维增强塑料)在风电等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应用优势,实现在汽车、轨道交通、防腐、船舶(游艇)的规模化生产,积极开发FRP在海洋工程(包括海水淡化)、超高压输电系统(绝缘子、复合导线、横担、杆塔及矿用电器)的应用以及在城市管廊建设和运动器材领域的应用。四是充分发挥无机纤维轻质高强、隔热防水、耐用美观等优势,重点发展无机纤维及复合材料基绿色建材产品生产和应用。如增强网布、墙布、保温板、吸声板、装饰板、防火板、空调、洁具等。五是扩大高质量矿物棉保温隔热制品的生产,并和其他建材构筑多功能建筑部品,为绿色建材服务。六是发展玻纤增强胶凝材料新型建材。实现自动化规模化生产增强贴面石膏等无机板材,充分发挥其隔热、防火、防水性能,扩大其在装饰、家具、沼气池等领域的应用。七是提升高温滤料技术水平和产能,以覆膜滤料、高温化纤滤料为开发重点,在水泥、电力、垃圾焚烧等领域积极推广应用,综合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陶瓷:建立特种陶瓷粉料供应基地,提供质量稳定、规格齐全的陶瓷粉料。提高工艺装备的技术水平,实现规模化生产。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提升产业层次。继续推动产学研联合,加快技术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以宜兴、南京等特陶企业密集区为基础,打造特种陶瓷产业链,加强产业上下游衔接,促进产业链协调发展。推动建筑卫生陶瓷行业技术进步,提高装备技术水平、产品档次和产品配套能力。研究开发和推广运用新产品相关技术:包括复合隔音、隔热、保温、抗菌、自洁、抗静电等功能化的陶瓷墙地砖和卫生洁具产品开发;陶瓷表面装饰技术,加快喷墨印刷技术设备开发与产业化;色釉料方面新产品的开发;陶瓷减薄相关技术;大规格超薄板技术装备产业化推广;整体卫浴、整体厨房等建筑部品化产品;干法制粉技术与装备;建筑卫生陶瓷窑炉新型燃烧设备与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富氧燃烧技术;新型干燥与烧成技术与装备;窑炉、喷塔余热利用技术;高效收尘、脱硫新工艺与技术装备;锆原料替代技术;连续球磨技术等。推动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向低碳、绿色化发展,推广陶瓷生产节能减排、污染治理、低品位资源和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相关技术。
新型墙体材料:“十三五”期间,新墙材行业要顺应新常态,坚持以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等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墙材行业可持续发展;要切实转变企业发展方式,从数量、规模扩张转变为提质、增效发展,提高企业技术档次和水平;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产品质量和性能,使各类企业尽快达到国家节能减排新标准;要进一步扩大利用废渣资源,科学合理利用各种建筑垃圾、城市污泥、淤泥和工业废渣,使新墙材产品性能更好地适应当地节能建筑需求和建筑功能的提升。以建筑产业现代化和绿色建筑需求为导向,结合城镇化建设、棚户区改造等,推进以装配式施工为代表的新的建造方式,实现墙材产品部品化、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多样化生产,并满足绿色、节能、环保、安全、轻质、高强、多功能等要求。加强新型墙材应用技术研究,制定完善新型墙体材料应用设计标准、施工规程、验收规范等技术标准和标准图集,重点研究开发并解决建筑产业现代化工程项目中墙材部品的应用及系统集成技术,包括应用软件开发,墙材部品与主体承重结构的链接技术等。
防水材料。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品种应向高性能、多用途、无毒或低毒、无污染、施工方便的方向发展,除满足工民建防水要求外还要重点发展种植屋面、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水利工程等专用防水材料。推广应用在原料供应、生产、应用技术上比较符合我省情况的改性沥青防水卷材(SBS. APP. APAO, OMP);合成高分子类卷材重点发展TPO和三元乙丙防水卷材、聚氯乙烯防水卷材、EVA、ECB防水卷材、耐根穿刺防水卷材及PVC、 PE无纺布复合卷材土工膜等,为建筑防水及人防、高速公路、隧道、江堤、垃圾填埋场防水抗渗提供更佳的选择。建筑密封胶应推广丙烯酸酯密封胶、聚硫密封胶、硅酮密封胶、聚氨酯密封胶。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材料、玻纤沥青油毡瓦、聚氨酯防水涂料、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喷涂聚脲防水涂料、聚合物防水浆料等也是值得发展的防水材料。
非金属矿:结合我省非金属矿资源特点,围绕“节能、减排、环保”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非金属矿物拥有的吸附、除臭、电子屏蔽、天然纳米结构、环境友好等功能特性在“节能、减排、环保”等领域的重大作用,大力发展非金属矿物材料。重点发展矿物型环保功能助剂材料、凹凸棒粘土、膨润土、石英、石膏、高岭土等产业;重点开发水基农药制剂用环保功能助剂材料、矿物基废水废气高效净化材料、饲料黄曲霉高效脱除材料、高性能油田钻井液泥浆材料、页岩气开采用高性能泥浆材料、高性能混凝土及碱激发胶凝材料用偏高岭基矿物添加剂材料、土壤改良修复用矿物材料、高压电缆橡胶护套用功能填料、高性能功能填料等非金属矿物材料的制备技术、检测技术、应用技术以及产业化技术。一是在采、选矿装备上实现机械化和设备大型化,解决开采回采率低、贫化率高及损失率大等问题,充分利用尾矿和伴生矿,达到零排放,实现非金属矿资源的无尾矿高效开发利用。二是积极研究开发满足“节能、减排、环保”等领域需求的、具有科技含量高、高性能、高附加值的非金属矿物材料制技术和应用技术,以超细粉碎、精细分级、精选提纯、煅烧纯化、煅烧活化、纳米化技术、表面改性、改型复合、聚合等核心技术和应用技术研究为突破口,着重于非金属矿物材料产品开发、制备技术研究、应用技术研究、产品标准化技术、性能检测技术、关键装备开发及产品系列化。矿物型环保功能助剂材料重点发展水基农药制剂用高效助悬浮剂、增稠剂、流变性调节剂,环保涂料用高效助悬浮剂、增稠剂、流变性调节剂;凹凸棒石黏土(含膨润土)要重点进行环保和生态治理材料、废水废气高效净化材料、日化制药及生物工程材料、饲料黄曲霉高效脱除材料、高分子有机无机合成材料、化工催化材料、纳米功能材料、土壤修复和治理材料等关键技术、产品的研发。石英硅材料要重点围绕玻璃、铸造、陶瓷冶金、建筑、化工、塑料、橡胶、磨料、集成电路、半导体工业、光纤通讯、激光技术、新能源(光伏)等产业的需要,深入研发石英砂、高纯石英砂、硅微粉、方石英粉、石英板材、熔融石英、石英坩埚、石英陶瓷坩埚、石英纤维制品、球形硅微粉的原料制备和产品制造技术。高岭土要重点研究高压电缆橡胶护套用功能填料、高性能功能填料、高性能混凝土用偏高岭基矿物添加剂材料、能满足石油炼油催化剂载体、功能陶瓷、蜂窝陶瓷等领域要求的高质量高岭土的制备技术也产业化技术、产品系列化。三是发挥非金属矿加工延伸性强、关联度大、附加值高的特点,延伸非金属矿产业链。
建筑涂料:一是发展低VOC环保型和低毒型建筑涂料,开发低VOC内墙乳胶漆、水性环氧地坪及轻防腐墙面涂料、安全型聚氨酯木质装饰涂料、高固体成分涂料、粉末涂料、辐射固化涂料和开发光催化自洁型涂料。二是发展高性能高装饰性涂料,适应高层建筑外墙粉刷和外装饰的需要,重点发展具有高耐候性、高耐玷污性、低毒性高性能和高装饰的外墙涂料。主要有:高性能丙烯酸系列乳胶漆、质感涂料、仿花岗岩、陶瓷彩砂涂料等仿真涂料。三是发展功能性涂料。主要有:节能涂料,弹性涂料,结构防腐涂料、防火涂料,防水涂料,保温隔热涂料,防霉涂料,抗结露涂料,吸音隔热涂料,防碳化涂料,重点开发节能涂料。随着建筑节能标准的出台,发展保温隔热性能好的新型墙体材料成为主流趋势,节能涂料行业的发展将更迅速。
建材机械:在现有的基础上研发生产高效节能的窑、磨及其它设备。对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成套技术与装备进行探索和研究,实现城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完善提高烟气脱硝的成套技术与装备水平。鼓励优秀建材机械企业强化高新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成立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将生产方式从传统的机械加工制造向智能制造发展,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靠创新驱动,创自主国际品牌,向机械装备研发、设计、制造、工程项目综合承包一体化服务发展,创世界一流企业。
四、重点任务和措施
(一)加强政策引导和促进作用,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各级政府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在产业技术进步、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淘汰落后产能、行业准入等方面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加强引导作用,发展新型建材,促进整个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相关部门参加的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协调机制,统筹绿色建材生产、评价、使用等环节,加强政策衔接,强化部门联动,推动绿色建材的发展。
(二)继续压缩过剩产能,提升产业层次
适当提高产业准入的能耗、物耗、水耗和生态环保标准,实施资源、能源要素差别化价格政策,充分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上限,倒逼超标产能退出,彻底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为先进产能腾出市场容量。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机遇,将部分剩余的优质产能转移出去,拓展海外市场。缓解产能过剩矛盾,产业布局基本合理,产能结构得到优化,产能利用率达到合理水平。
(三)提高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发展循环经济
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继续推广应用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和新型干法水泥窑处理固体废弃物等技术,提高水泥企业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降低水泥生产能耗水平;推广大型浮法玻璃熔窑澄清台阶池底结构技术,大幅度地降低玻璃生产整体能耗水平。研究开发利用工业废气中CO2碳化含钙工业固废,进而制备建筑材料的“以废治废”方法。支持培育更多的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引导建材企业采用环保技术,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完善创新体系
各级政府在政策、资金方面对科技创新予以倾斜,积极争取国家的资金和项目,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环境,激发创新的积极性。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必须明确自己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定位,加大创新投入的比例,设立技术研发中心,引进技术人才,真正成为决策的主体、投入的主体、风险担当的主体、创新成果工程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的主体。依托我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建立一批重点试验室、研究中心,并逐步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以及从研究开发到实现产业化的有效的成果转化机制;与企业共建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搭建公共科技平台,对关系我省建材行业发展的共性、前瞻性、基础性、关键性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加快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开发及其优化集成,加快先进技术的产业化。通过加大创新投入,健全创新体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转变我省建材行业发展方式提供技术支撑。
(五)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加大宣传,强化企业主要负责人推进信息化的领导责任意识,提高认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围绕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和商务电子化,鼓励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建设,提高全行业整体信息化水平。引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咨询机构,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推动我省建材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及评定工作。培育和打造一批示范企业,通过典型示范突破行业应用信息技术的难点,最终实现以点带面、点面互动,带动全行业的两化深度融合。支持企业、院校和协会共同开展专业化人才培训,大力引进和培养一批熟练掌握智能化生产技术的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实现建材行业两化深度融合,加速推动全省建材行业向服务型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高端制造转型,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有效遏制过剩产能,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