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布2015年江苏物流指数的通报
发布时间:2016-10-11
       

  苏经信交通﹝2016﹞645号

 



各设区市经信委,南京市商务局,昆山、泰兴、沭阳经信委(局): 
    现将2015年江苏物流指数发布如下: 
    2015年,江苏物流业总体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综合物流指数为0.5127,比上年增长了5.73%。其中,物流行业基础条件及效益指数为0.5271,增长4.86%;物流发展对环境影响指数为0.5041,增长2.01%;物流发展与经济总量关系指数为0.4832,增长8.83%。反映出江苏物流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物流质量持续提高,经济对物流业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物流业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
   一、物流指数总体情况
   1、综合物流指数 
 

 

1 2015年江苏省及各省辖市物流综合指数

 

 

全省

南京

无锡

徐州

常州

苏州

南通

连云港

淮安

盐城

扬州

镇江

泰州

宿迁

2015

0.5127

0.7846

0.6204

0.5317

0.5195

0.7849

0.5378

0.4041

0.3819

0.4541

0.4521

0.4441

0.4378

0.3478

 

  

  

  

  图1 2015年江苏省及各省辖市物流综合指数

   

   

      2、物流增长指数

   

2 2015年江苏省及各省辖市物流增长指数

 

 

全省

南京

无锡

徐州

常州

苏州

南通

连云港

淮安

盐城

扬州

镇江

泰州

宿迁

2015

0.0573

0.0959

0.0254

0.0381

0.0411

0.0414

0.0243

0.0340

0.0236

0.0621

0.0258

0.0261

0.0241

0.0150

 

  

  

  

   

  图2 2015年江苏省及各省辖市物流增长指数

  

   

      3、物流行业基础条件及效益指数

   

 

3 2015年江苏物流行业基础条件及效益指数

 

 

全省

南京

无锡

徐州

常州

苏州

南通

连云港

淮安

盐城

扬州

镇江

泰州

宿迁

2015

0.5271

0.8059

0.5856

0.5884

0.5039

0.7366

0.5516

0.4361

0.4216

0.4903

0.4646

0.4232

0.4676

0.3770

  

  

  

  

  

  图3 2015年江苏物流行业基础条件及效益指数

  

  

  4、物流发展与经济总量关系指数

 

 

4 2015年江苏物流发展与经济总量关系指数

 

 

全省

南京

无锡

徐州

常州

苏州

南通

连云港

淮安

盐城

扬州

镇江

泰州

宿迁

2015

0.4823

0.8185

0.7213

0.4411

0.5398

0.9794

0.5205

0.2446

0.2731

0.3498

0.4071

0.4362

0.3542

0.2062

 

  

  

  

  

  图4 2015年江苏物流发展与经济总量关系指数

  

  

   二、主要特点
   
1、物流综合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从全省综合物流指数来看,2015年,全省指数为0.5127,比上年增长了5.73%,反映全省物流业综合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从分市情况来看,南京和苏州的物流发展情况较好,综合物流指数均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53倍。物流行业发展水平比较好的城市有无锡、南通、徐州、常州、盐城、扬州,其中无锡、南通、徐州、常州的综合物流指数均居于全省平均水平之上,分别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21倍、1.05倍、1.04倍和1.01倍,尤其是徐州和常州均从去年的全省之下上升为第五和第六的水平,增长情况较显著。镇江、泰州、连云港和淮安比上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分别为全省平均水平的0.87、0.85、0.79、0.74。

  2、区域物流协同发展态势进一步深化。从物流增长指数来看,2015年,省内三大区域物流协同发展态势进一步深化,苏南地区物流业增速提升明显,打破了以往苏南物流指数增长较慢、苏中和苏北增长较快的格局。其中,苏南区域中,南京和镇江的物流发展与经济总量关系增长指数分别为31.16%和9.73%,反映经济快速增长对物流业的拉动效应明显。无锡、常州和苏州的物流基础条件及效益增长指数、与经济总量关系增长指数以及反映物流发展质量的相关指数也均快速增长,说明苏南物流业的发展已从投资拉动、需求拉动逐步进入供给侧结构优化、与经济互动发展的新时期。苏北区域中,2015年,盐城市物流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19.88%,带动该市物流增长指数高达6.21%,说明投资对苏北物流业的拉动作用仍然较为明显。

  3、物流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从物流行业基础条件及效益指数来看,2015年各地物流行业基础设施指数均有所增长,物流基础条件进一步完善,物流规模不断扩大,物流行业的整体效率有所提高。南京、苏州的物流行业基础条件及效益处于较好的水平,徐州、无锡、南通、常州、盐城、泰州、扬州处于比较好的水平,连云港、镇江、淮安、宿迁处于稳步提升阶段。其中,苏州市物流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01%,导致物流行业基础条件及效益指数提升最快,相比去年增加了5.9个百分点;宿迁市得益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使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物流营业收入和增加值稳步增长,使该市物流行业基础设施及效益指数首次进入发展较好队伍。

  4、物流业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从物流发展与经济总量关系指数来看,2015年物流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继续保持着正向相关的关系,地区经济越发达,物流与经济增长关系指数越高,物流业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苏州、南京和无锡的经济总量依然保持全省前三的状态,其物流发展与经济总量关系指数分别为0.9794、0.8185和 0.7213,分别为全省的2.03倍、1.7倍和1.5倍。苏中及苏北城市的物流发展与经济总量关系指数也有不同幅度的提升,徐州、镇江、扬州、泰州和盐城的物流发展与经济总量指数均为全省的70%以上;虽然淮安、连云港和宿迁的物流发展与经济总量指数不足全省的60%,但其增长势头强劲,其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极大的带动了物流业的发展,其物流业增加值较同期分别增长23.52%、11.16%和9.75%。

   三、十二五期间江苏物流指数发展特点
   
1、物流规模平稳扩大。十二五期间,全省综合物流指数从2011年的0.4471增长到2015年的0.5127,年均增长2.91%,物流行业发展指数从2011年的0.4477增长到2015年的0.5413,年均增长3.32%,反映全省物流业总体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从各区域来看,苏南地区综合物流指数和物流行业发展指数最高,但苏北、苏中地区增长较快。其中2011-2015年苏中、苏北地区的综合物流指数年均增长分别为3.31%和2.36%,快于苏南的1.92%,物流行业发展指数年均增长分别为3.96%和3.07%,远高于苏南的1.06%。苏中、苏北与苏南的综合物流指数差距已由2011年的0.1818和0.2263缩小到2015年的0.1547和0.2068,反映三大区域间的物流业趋于协同发展。从主要城市来看,苏州、南京、无锡的综合物流指数和物流行业发展指数最高,但其它城市发展也较为迅速。其中盐城、宿迁、镇江市的物流指数年均增长4%,排在全省前三位。泰州、盐城、淮安物流行业发展指数年均增长分别为8.07%、7.37%和7.17%,镇江和南通分别为5.32%和4.37%。

  2、物流效率平稳提升。2011年,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为15.43%,2015年降低到14.80%,降低了0.6个百分点,反映物流运行效率进一步提升。从各区域来看,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总体呈北高南低态势,且苏南地区2015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比2011年下降了1.22个百分点,下降幅度最大。从各城市看,常州、南通、南京、扬州、无锡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下降较快,常州下降了1.7个百分点,无锡下降了0.85个百分点,其它城市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3、企业效益平稳提高。从物流企业效益指数看,全省指数从2011年的0.5571增长到2015年的0.7487,年均增长7.67%,物流企业效益稳步增长。从各区域看,物流企业效益指数呈南高北低态势,但增幅则呈北高南低态势。其中苏北地区已由2011年的0.3261快速提升到2015年的0.7336,年均增长22.47%,与苏南地区的差距已缩小至2015年的0.0920。从各城市看,宿迁、盐城、淮安、徐州、扬州、连云港提升较快,物流企业效益指数年均增长10%以上,苏南各城市年均增长4%左右。物流企业效益指数变化趋势反映了物流企业的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增值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企业经营管理正在从粗放型、单一型向集约型、综合型转变。

  4、物流业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从物流发展与经济总量关系指数来看,全省指数从2011年的0.414增长到2015年的0.4823,年均增长2.25%,说明物流业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支撑作用更加明显。从各区域看,苏南地区的物流发展与经济总量关系指数远高于苏中和苏北,但苏北、苏中地区年均增长分别为4.32%和3.08%,高于苏南的1.26%,使二者与苏南地区的指数差距分别由2011年的0.3023和0.4414缩小到2015年的0.2718和0.3961,差距缩小明显。从各城市看,苏州、南京、无锡物流发展与经济总量关系指数始终排在前三位,宿迁、徐州、连云港、泰州、南京、盐城、南通等年均增幅都在3%以上,其他城市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下一步需注意的主要事项

   1、着力提升社会物流效率。2015年,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8%,比2014年降低了0.31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效率平稳提升。但相比于发达国家的8-9%,我省物流成本依然较高。下一步,应着力提升物流服务能力和质量,促进智慧物流建设、一体化物流供应链优化、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区域物流品牌培育和提升实体企业经营效益等,引导物流企业加快物流模式创新和服务体系完善,通过提供订制服务帮助制造业降本增效转型,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强大的物流支撑和保障。

   2、着力推动区域物流协同发展。2015年,综合物流指数及各分指数都呈现南高北低态势,地区性物流发展差异依然存在。一方面,苏北和苏中地区物流业发展基础条件有待进一步完善,人才培育力度和信息化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苏南地区经济发展面临改革红利逐步消失,制造业供给侧改革逐步深化的进程当中,对物流业提质增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一步,应同时引导提升苏北、苏中地区物流业基础条件建设水平和苏南地区物流业提质增效发展能力,促进形成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物流保障体系。应在实施东陇海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等战略中同步推进物流业创新发展,促进物流资源跨区域整合,推动物流园区南北共建和物流企业合作发展,创建物流诚信体系,建立统一开放、通畅高效的现代物流市场体系。

   3、着力引导物流市场可持续发展。从物流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指数看,2015年全省指数为0.5041,较2014年提升2.01%,物流业对环境的影响虽有好转,但落后于物流行业基础条件效益发展指数的增长速度(4.86%),更远低于物流发展与经济总量关系指数的增长速度(8.83%)。从固定资产投资额指数看,2015年较2014年增长11.99%,远快于物流行业基础条件效益发展指数的增长速度,说明固定资产循环投入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物流企业效益指数看,2015年较2014年降低5.46%,全省制造业企业物流成本占营业收入比重、运输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占营业收入比重和制造业企业货物库存额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物流企业经营压力持续加大。物流发展对环境影响指数增速缓慢、固定资产投入减速和实体经济经营成本上升已影响到了物流行业可持续性发展能力。下一步,应着力提升物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创新驱动行业转型升级,引导行业绿色化、组织化和集约化发展;着力改善物流企业规模结构,逐步摆脱市场低价竞争状态,引导行业企业通过循环投入提升服务能力而获取更高收益。

  4、着力优化运输结构。从交通运输生产相关指数来看,2015年,全省铁路、公路和水运占货运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50%、57.90%和39.58%,与2011年的3.43%、66.23%和25.41%相比,铁路运输比重下降明显,公路运输比重依然过大,航空货运量占比仅为0.03%,航空货运规模总体偏小,快准等优势未能完全发挥,交通物流行业有待进一步研究发挥铁路及水路远距离运能优势,航空货运组织模式也有待进一步创新。2015年,港口货物吞吐量为233289万吨,2011年为180683万吨,年均增长6.60%,增幅逐步趋缓,我省通江达海的良好区位优势和众多的港口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下一步,应立足研究建立与经济转型升级需求相适应的交通运输保障体系,不断创新交通运输组织方式,重点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体系、港口经营合作联盟、区域大通关和优化交通物流供应链模式等,通过培育优势物流企业,完善交通物流枢纽功能,促进制造业物流需求与交通运输业供给能力有机衔接,以丰富的交通运输优势资源承接制造业多样化的物流需求,实现制造业、物流业与交通运输业融合互动发展。  
   

    物流指数说明:
  物流综合指数包括物流行业基础条件效益发展指数、物流发展与经济总量的关系指数等,是物流业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其值界于0-1之间,距离1的大小反映了该地区物流行业的发展程度。综合物流指数越大,说明该地区物流业发展越繁荣,对经济的支撑也越大。其中:物流综合指数介于0-0.10之间表明该地区物流行业发展非常差;0.10-0.25之间表明该地区物流行业发展差;0.25-0.30之间表明该地区物流行业发展较差;0.30-0.35之间表明该地区物流行业发展一般;0.35-0.45之间表明该地区物流行业发展较好;0.45-0.65之间表明该地区物流行业发展好;0.65—1.0之间表明该地区物流行业发展非常好。物流增长指数主要反映了物流指数的增速变化情况。 

   
  
  

  

                             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江苏省现代物流协会

                                                                2016年9月27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