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强基工程涉及面广、前瞻性强、影响力大,我们重点从四个方面组织推进。
以国际先进为目标实施强基工程提升产业高端发展水平
瞄准世界先进水平,突出产业转型升级,在事关国家战略安全的高端领域进行重点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尖端技术,是实施强基工程的重点任务。一是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围绕重大专项和发展战略需要,加强关键基础材料研发,提升基础发展水平。近年来,我委共承担37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高档数控机床功能部件、关键元器件等领域形成较强竞争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研制,在关键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下潜深度超过7000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南通中远船务开发了世界首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圆筒型超深水海洋钻探储油平台,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是开展关键领域攻关。采用招投标方式,实施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高速电梯等技术质量攻关,系统组织、协同发力。成功攻克了新型平板显示用高纯靶材制备技术、超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系列产品关键技术、6兆瓦海上风电制造技术等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环节。江苏恒立公司致力于提升高压油缸的研发和生产制造水平,打破了国外技术和市场垄断,提高了我国工程机械关键零部件的配套能力。三是深化先进军工技术应用。推动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以先进军工技术带动工业基础提升。四是强化产业高端突破。推动基础材料、零部件企业与整机企业战略合作,带动基础领域产品、工艺、技术推广应用和水平提升。
以技术进步为核心实施强基工程提升产业创新发展水平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创新为动力,整合产学研用资源,加强需求侧激励,是实施强基工程的有效途径。一是加强产业技术基础平台建设。围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共性需求,推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先后认定数控机床、船舶、光电等14个省级公共技术平台,推动全省85%的大中型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在工业基础领域建成近100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013年我省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42%。加大对平台建设项目支持,今年我委已安排创新能力项目96项,专项资金1.16亿元,突破76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260多项专利。二是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在工信部支持下开展工业强基院士行活动,对我省金属材料、碳纤维等领域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开展技术对接和咨询服务。组织关键共性技术、前沿技术联合攻关,推动南京工业大学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促进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膜材料与膜过程等先进基础材料发展。协同单位之一的久吾高科采用国际领先的膜技术对王子造纸废水进行处理,解决了当地群众十分关注的污水处理问题,实现了全球首例造纸废水“零排放”。组建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国产芯片与软件等一批省级产业联盟,推动交流合作,促进优势互补,实现创新资源合理配置。三是加强产业发展与应用需求良性互动。引导企业以用户为主体,加强技术对接和战略合作,促进工业基础领域新技术新产品首批次、跨领域应用。鼓励工业基础领域产品参加具有标志性和影响力的试点示范工程招标,为工业基础产品推广应用提供初始动力,提高其市场认知度,拓展市场空间。近两年全省共认定首台(套)重大装备187个,省级重点推广应用工业基础类新技术新产品365个,年新增销售收入1366亿元、利税274亿元。武进不锈钢联合研总院、上海材料所等科研单位以及宝钢、东方锅炉等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加强产用互动,在超超临界火电机组不锈钢管产业化方面实现突破,同类进口产品单价由40万元降至20万元左右,不但解决了我国重大电力工程建设的卡脖子问题,也为国内企业节省了大量资金。
以信息技术为关键实施强基工程提升工业基础能力发展水平
促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基础领域的深度应用,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是实施强基工程的关键手段。一是提升基础零部件的数字化设计水平。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推广协同设计、逆向工程等系统,提高基础零部件研发能力。南京高精传动建立协同设计研发平台,极大地提高了逆向工程和并行设计能力,多品种小批量和个性化定制成为公司新的增长点,多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二是提升关键基础材料的仿真分析水平。应用仿真分析软件,对基础材料结构强度、刚度、热传导等性能进行有限元分析,逐步优化关键基础材料结构性能。三是提升先进基础工艺的智能化水平。推动3D打印等快速成型技术在产品造型设计、快速制模等环节的应用,引导企业运用基于大数据的建模技术不断优化先进基础工艺。四是提升产业技术基础信息化服务水平。按照开放性、资源共享性原则,运用云计算和海量数据库,建立集工程数据服务、测试评价、信息咨询检索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采用虚拟研发模式,建立内燃机车三维协同设计平台,为产业链企业提供高性能仿真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产品系列化、模块化、数字化设计。
以优化布局为重点 实施强基工程提升产业集约集聚发展水平
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和“专、精、特”中小企业,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打造工业基础领域高水平集聚区,是实施强基工程的战略要求。一是在工业基础领域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立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产业配套和服务环境,推动工业基础领域企业集聚发展,在工业基础领域建成国家级示范基地7家、省级示范基地25家,发挥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苏州工业园区聚焦纳米产业,先后建立了纳米技术产业研究院、创新孵化基地和产业化基地,加强关键共性基础技术研发和专业化技术服务,纳米加工和测试分析公共技术平台使用率达80%以上。园区集聚了纳米材料、制造、光电子、生物医药及纳米环境等领域一大批研发机构及200多家企业,相关产业产值达到千亿级。二是推动工业基础领域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特色产业园区。鼓励工业基础领域企业向产业园区集聚,制定政策,出台办法,认定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区,形成精密机械、集成电路、关键零部件等一批集聚区。丹阳航空航天产业园围绕产业需求,基本建成了涵盖高性能金属材料、高端纤维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的新材料产业基地。三是培育国际化企业,建立高技术含量完整产业链。开展国际化企业培育行动,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机械装备、特钢、汽车及零部件等重点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兼并重组及投资合作,延伸从整机到零部件、原材料的完整产业链。江苏金獉N实业先后收购德国机床企业埃马克和瑞士欧睿康集团旗下天然纤维及纺机专件业务,增强消化吸收能力,降低了对高端机床和纺机的进口依赖。徐工集团成功收购德国FT公司、荷兰昂马凯液压设备有限公司,在欧洲建立液压系统和传动技术研发中心,提升了泵、阀、马达等液压元件的核心技术水平,为产品整体水平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 (该文为徐一平主任在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