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新一届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李克强副总理强调,改革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红利”。经信部门是打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役的主力军。基层同志把经信部门的职能形象地比喻为“没有枪、没有炮,手中有把冲锋号”。如何吹好手中的冲锋号,关键在于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建设工业强省目标,顺应基层和企业改革的呼声,吹响率先改革的冲锋号。
一、改革创新工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首先要从经济发展评价方式转变开始。从目前工业经济考核评价指标来看,主要是以总量指标为主,如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投资总额等,主要是以量的增长为主,比较粗放,从这些指标的数据中,看不出企业资源占用情况和运行质量,还难以适应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急需找到新的经济发展指挥棒。苏南一些发达乡镇已经先行一步,进行了很好地探索和实践。如吴江区震泽镇推出了“绿色排行榜”,以入库税收、开票销售收入、亩均税收、亩均开票销售以及单位用电贡献税收这5项指标来评价企业的经济贡献,强调“看谁占用资源少,看谁对社会贡献大”,并以此为基础配给相应的资源和政策服务。尤为关键的是,这些指标数据,并非企业自己上报,全部通过“第三方”获得,比如入库税收和开票销售数据来自税务机关,用电量来自电力公司,占用土地来自土地管理部门。要注重总结基层行之有效的做法,改革完善现有评价体系,建立以“第三方”为主的数据来源渠道,除以上5项指标外,增加应纳税所得额(即纳税利润)、劳动者报酬(劳动部门)、专利等指标,引导企业转向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二、改革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工作着力点。产业发展有其自身内在规律。产业不是靠政府规划出来的,是顺应市场需求,由实体经济干出来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十八大报告强调,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要“强化需求导向”。按照十八大要求,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必须切实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工业强省凝聚力量,以新的工业革命为主攻方向,以需求导向作为重要工作考量,着力抓好5个重点。一是抓项目。工业发展没有项目投入支撑,是“无米之炊”。经信部门抓项目,不是直接操办项目,而是为项目顺利实施当好“保姆”。重点抓好具有技术突破、能够带动区域产业做强的项目。创造条件,引导兼并重组。而是抓企业家。企业家是企业的组织,是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大力实施领军企业家培育工程,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战略思维、能够担当重任的企业家。三是抓产品。加大力度,大力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计划,抓好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专精特新产品的创造和应用。四是抓融合。加快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做到“制造过程物联网,管理过程云计算”。五是抓信息。总体上看,技术信息、政策信息滞后于产业发展。加强对产业的研究,及时提供相关信息。
三、改革创新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工作切入点。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中小企业是企业的主体。因此,创新只有落实到中小企业这个最主要的主体上来,创新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大企业由研发机构、研发人才,创新资源丰富,能力较强,经信部门推动创新工作的切入点要放在中小企业群体上,把发展中小企业作为重大战略。事实上,很多创新不是发生在技术力量和资金雄厚的大企业,而是发生在新创立的小企业。如美国的惠普、思科、英特尔、苹果以及以色列最大的制药企业特华集团(TEVA)等高科技企业都经历了由小到大的崛起过程,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省委书记罗志军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小企业座谈会上明确要求,“选择高精尖、小而优的企业重点扶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以实施“十百千”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即培育50家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5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5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工作主线,深入实施创业创新领军企业家培育工程,大力开展数字企业创建活动,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创新能力建设,大力实施“专精特新”提升行动,加快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体系,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四是改革创新政策支持体系。建立和完善税收激励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财政资金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式方法,既要支持单个项目,更要注重支持产业链整体关键环节和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既要注重支持产品研发项目的硬件投入,更要注重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等软件投入;既要注重支持产品的研发,也要支持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产业化和市场拓展。大力发展风险投资,设立政府主导的风险投资引导资金,为初创期的科技创新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抓紧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通过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民间风险投资发展,创新风险投资的运营模式。推动“4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放权(减少行政审批、减少企业前置审批),放宽(放宽民营企业投资领域),放平(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放行(降低物流成本、宽带信息成本、通关成本)。
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来江苏工业发展历程,每一步大的跨越,都伴随着改革的东风。作为一名亲历和参与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诸多重大改革的经济工作者,对改革更是有深刻的认识。如1993年的企业会计制度改革,实现了40多年计划经济的会计模式向市场经济的会计模式转换,建立了资本金制度。这次改革奠定了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及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再比如,1997年以来的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使得江苏企业公有资本金占比由70%下降到10%以下,江苏企业体制性转换取得根本性突破,形成了以民营资本为主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实践证明,产权制度改革激发了企业内生增长动力,如果没有产权制度改革,江苏工业就不可能取得新世纪以来的辉煌成就。2012年江苏工业经济增长中,民营工业拉动7个百分点,也证明了这一点。
当前,工业经济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从外部环境看,除市场需求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矛盾外,还存在5大矛盾,一是“劳资”矛盾。招工难,管人更难,企业用工成本普遍上升。人口红利逐步减少。二是“政企”矛盾。企业税费负担沉重,中小企业平均税负率在7%左右。国家虽然也出台了一些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但“不解渴”。营改增不是治本之策。三是“银企”矛盾。贷款难、贷款贵等问题没有得到缓解。金融改革滞后。四是“大小”矛盾。大企业、国有垄断企业拖欠小企业货款,转嫁经营风险。五是“虚实”矛盾。实体经济发展陷入“微利困局”,导致企业家对实体经济的投入信心不足。
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自觉地扛起率先改革的大旗,推动江苏工业大省迈向工业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