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2月,随着中国存在了3000年的皇帝中的最后一个退了位,古代中国灭亡了。
请想象意大利罗马帝国于20世纪倾覆,或者埃及最后的法老于1912年退位。对于中国来说,此后的一个世纪成了大转折,翻天覆地,新的价值观正在形成。
1912年以后,中国在经济上挣扎,而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正消耗着欧洲巨大的财富,在西方的怂恿下,当时的中国政府想到了帝王们惯用的手段之一:用盐填补财政空缺。
1913年4月,中国政府与五国银行团达成了2500万英镑的贷款协议,而偿还货款的担保就是盐政的所有收入。政府从皇帝那里继承下来的盐政虽然规章繁复,可实际上腐败透顶。迫于五国银行团的压力,中国人不得不安置一个外国人来负责管理这个系统。一个名叫丁恩的爱尔兰人被雇来担任中国政府的主要督察官。可笑的是,丁恩得以担当此任,是因为他曾经担任印度的盐业总督察官,而当时,印度的盐政还被视为成功的表率。丁恩承认,印度的盐业无法与利物浦盐抗衡,但是印度最重要的成就是当局从盐业中获得了巨大的收入。
绰号叫“盐王”的丁恩似乎是典型的英国殖民地官员:留着浓密的胡须,手拿一根拐杖,以酷爱打猎闻名。据美国杂志《亚洲》1917年的报道,当中国人提供给他这个职位时,他正准备起程去非洲做为期两年的狩猎旅行。
《亚洲》杂志把这个新中国“盐王”描述成“多毛而虚夸的”:
“我估计你们美国人对中国盐或者盐政一无所知。”他在自己那舒适的北京寓所吃完一个烤饼后,一边放下茶杯,一边试探着说。
过去,盐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手里,一路纳税。仅穿越湖北一省就需要缴纳42种税。理论上,盐业生产由国家垄断,但实际上中国太大,以致政府很难控制所有的生产、交易和运输。取而代之的是,它只试图控制商业,授权一些实力集团把盐从产地运出并且一路对之收税。这些实力公司被称做盐商,通常是家族性的,要么将运输权出租,要么自己打理,将产业代代相传。中国民间文学中,走私盐的人总是被描绘成与坏蛋或腐败作战的英雄,而坏蛋不是政府却是盐商。
盐商们积累了大量财富并且喜欢炫耀。四川北边的陕西省和北京北边的山西省因17世纪盐商们建造的优雅豪宅而闻名于世。上海以西50英里盛产丝绸的水乡苏州,盐商们建造的私家园林已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到处都在走私。丁恩被告知,当时中国消费的盐有一半都是走私的。盐商们利用缺乏统一度量标准的漏洞,多运少报,在黑市出售多运的盐。而船工和推车工们则可以贿赂督察员既而从走私中获利。丁恩估计,仅长江一带就有4万人从事非法运盐的活动,征用船只达几千只。他在一些战略要地建立了盐业保护机构并组织了盐业警察,但这根本无法阻止盐业走私。
在翟理斯译的《聊斋志异选》一书中,他描述了1877年从汕头到广州一路上见到的走私场景:
说到盐,当我们将行李堆放在甲板底下时,我们看见了相当多的盐。船工无法抗拒诱惑,一路上做点走私盐的生意。在河流拐弯处一个被竹林掩映的地方,他们沿着河岸航行,这时,有一群形迹可疑的男人提着桶,很快将偷运的盐卸下,然后又四散而去。”
丁恩坚信:“是盐政收入确保了中国政府的信誉。盐一直是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但自从1913年6月后,它跃至了第一位。”一直到1915年,海上关税都是政府首要的收入来源,但是丁恩声称,自从他1915年实施了中央盐政管理,盐业收入就比往年增长了1倍。
丁恩发现中国人食用大量食盐,甚至多过印度。他深信日本人是世界上消费盐最多的民族,而现在,他认为中国人的摄盐量同日本人一样。他估计中国人均食盐消费量约为20磅。
可能中国人和日本人的食盐消费量都不及美国,然而,如果考虑到日本事实上不适合产盐,它的食盐消费量就不同一般了。日本漫长而蜿蜒曲折的海岸是理想的潮水池和水湾,原本是个理想的盐业生产地,但潮湿的气候及周期性风暴和不时泛滥的洪水使它成为高投入低产出的地区。
历史上,日本依赖进口盐,但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明治天皇的统治下,日本建立了强大的集权经济和现代化军队。强大的日本认为依赖外国盐是不明智的。1905年1月,盐业专营法出台,在全国各地建立了22个盐业管理处,规范盐业生产,使盐业成了国家垄断行业,由日本盐业专营公司制定盐价,终止了进口。
盐业生产集中在濑户内海。这里虽远非理想之地,但却是日本最好的盐场,因为它被两个大岛包围,气候类似南方。主要盐场在广岛和长崎,那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毁,而盐床于20世纪50年代被修复。工业化的日本一直保持着食用盐的自给自足,用于腌制泡菜、鱼,制作酱油和日本豆面酱。日本豆面酱由进口的中国酱油演变而成,也是用盐发酵的豆类制成的。
过去(当然不是现今),日本人每顿饭的最后都要吃泡菜,在北方,喝下午茶也用泡菜。日本人家里几乎都有一股泡菜味,这也是现在大部分日本人宁愿出去买泡菜的原因。他们喜欢吃的泡菜有茄子、大白菜、青萝卜、芥菜,吃的时候总是配着米饭一起吃。白萝卜干是日本佛教寺庙的常规食物,它是用一层盐一层米糠腌制而成的。
丁恩发现中国人也用大量的盐泡制蔬菜,腌制鱼肉,而这正是中国人和日本人都消费大量食盐的原因。
丁恩来到中国时,中国的大部分食盐都是用风车抽到蒸发池的海盐。可是,丁恩说,中国最好的盐产自四川的盐井。四川的盐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0%。
四川盐的黄金时代始于18世纪,丁恩来中国时正是它的末期。四川盐井大多分布在后来的自贡市周围。1850~1877年间,自贡一共有1700名盐商,20%的盐业生产由四大家族把持,他们积累了惊人的财富。
自贡位于长江优雅曲折的支流釜溪河的转弯处,河上熙熙攘攘的平底撸船满载着食盐运往中原大地。
长江自发源地西藏高原至入海口上海全长3700英里,是世界第三大长河,将中国分为南北两部分。在1949年中国共产党胜利之前,中国的交通设施一直很落后,以至于整个长江上没有一座桥。长江是中国主要的运输动脉,是连接中国南北的惟一通道。
17世纪和18世纪,盐商们经常来自贡这个小城。1736年,来自陕西的盐商们开始为外省的商人们建造一座会馆—西秦会馆。这座会馆建造历时16年,屋檐向各个方向翘起,庭院里的红色柱子一字排开,那都是上了红漆的石头,而非常用的木头。
很久以来,红色就是中国的颜色。它代表幸福,新娘出嫁穿戴的就是红色。盐商们建造了这座红色宫殿,用琉璃雕刻描绘着道家的传说故事。如同当时的其他建筑一样,会馆没有用一根钉子,而全是用榫铆连接的。在这里,北方的四合院布局与南方的飞檐融为一体。回廊的戏台上唱戏时,有头有脸的商人们坐在满是大树和精致盆景的庭院里观赏。
自贡本地的商人们不服外省商人的炫耀,也建了一座红柱飞檐公馆,它位在蜿蜒的釜溪河岸的最高处,俯瞰江上熙熙攘攘的平底船满载食盐驶向长江。
在中世纪就领先世界的中国掘井技术继续得到改进。其中一大进步就是由四头牛围着一根柱子转动,柱子上绕的竹叶编的粗绳子卷紧或放松,绳索的另一端,巨大的石板嵌入一个大轮子作为滑轮,控制着放入井下取盐水的竹管。竹管越长,升降它的木起重机就越高。
在锅炉房,盐水被抽到平底锅里用燃气加热。然后,加入一长柄勺磨碎的黄豆、酱油和水。大约10分钟后,表面生成的黄垢吸收了盐水里的杂质,它们被撇走,剩下的盐水被煮开五六个小时,形成纯净的晶体,这些盐被铲进桶里,然后被拍得结结实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