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馆长黄健——在盐业史研究路上笃定前行

江苏省工信厅  gxt.jiangsu.gov.cn  日期:2007-12-31
字体: 打印
    2006年6月,在德国图宾根大学举行的国际学术论坛上,一位中国学者有据有论,侃侃而谈,他作的名为《自贡——四川的盐都》的学术演讲在论坛引起反响,被称为“欧洲的盐都”的奥地利hallien和hallstatt当地盐业博物馆负责人特地与他进行了探讨,这位中国学者就是四川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馆长黄健。

    人们只看到了黄健取得的累累科研成果,却不知每个成果背后都有一段艰辛的故事

    自贡以盛产井盐闻名,素有“盐都”之称。黄健自1984年以来致力于盐业史、文物保护、博物馆学方面的研究,合作出版专著、志书、科普读物5部,在核心期刊、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了科研论文30余篇,多项科研成果获自贡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二等奖,在国内外盐业史研究领域享有较高声誉。

    西藏是我国的重要产盐区之一,昌都地区芒康县的盐井镇至今仍在使用非常原始、传统的晒盐方式进行盐业生产,是盐井文化的珍贵遗存。由于山高路险,气候变化异常,到盐井镇搞盐业研究的人较少,研究基础相对薄弱。有研究价值的地方再危险也值得去,黄健不顾亲朋劝阻,整装出发。中午的太阳火辣辣的烤人,黄健的脸晒暴皮了;山区的夜晚美丽“冻”人,他有时只能吃方便面充饥。渴点、累点不算啥,看着手里沉甸甸的成果,黄健觉得那是最大的幸福。他在《中国井矿盐》发表的论文《西藏芒康县“盐井”晒盐工艺之研究》、在《四川文物》发表的论文《汗水的累积 智慧的结晶——西藏“盐井”盐业文物浅析》,揭开了西藏“盐井”晒盐工艺的神秘面纱,抢救了西藏“盐井”这一中国古老井盐业生产的最后遗存,填补了西藏盐业研究的空白。

    黄健参与撰写了专著《中国钻探科学技术史》中的第三章“明代钻探科学技术的进步”,该书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专著《滇盐史论》是第一部反映云南盐业的专著,被称为“不仅是云南盐史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是云南经济史研究的重要成就”;专著《遍地盐井的都市:抗战时期一座城市的诞生》再现了抗战时期自贡盐场的盛况和风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被誉为“自贡市的名片”。

    他多次组织并亲自参与了全国产盐区的科学考察和文物征集,对抢救盐业文物起到积极作用。他与人合作撰写的《川东盐业与三峡库区的盐业遗址》,对三峡地区的盐业遗址保护提出了建议,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为三峡地区的盐业遗址保护做出了贡献。


    黄健不是一个只搞科研的书呆子,他还是一位有创新意识的领导者

    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盐业博物馆的经营出现下滑迹象。黄健带领全馆员工多方努力,通过自身展览方式及内容的变革,逐渐吸引来更多的游客。他充分利用博物馆教育资源与功能,主持开展了以学校为主、社会各界参与的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使博物馆被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扩大了知名度。

    博物馆的陈列不能一成不变,要保持新鲜感。黄健主持了博物馆《中国盐业科技史》基本陈列改造。改造后的陈列展示内容信息量更加丰富,展示形式通俗化和科普化,展示手法多样化与艺术化,陈列品的品质和科技含量有了显著提高,从根本上改变了馆内游览区域的面貌。去年底,博物馆改造了已有20多年历史的陈列方式,把声、光、电等现代技术手段运用到陈列展览中,将枯燥的盐业历史解说转变为动态的盐业生产过程,一下就提起了参观者的兴趣。黄健自豪地说:“与2006年同期相比,参观人数和门票收入增长了50%以上。”

    黄健对博物馆的发展有长远计划,他主持制定了盐业博物馆的发展规划,提出了以燊海井和吉成井遗址现场为中心,在吉成井原址前建中国盐业科技博物馆,全面展示包括井盐、海盐、湖盐、岩盐等盐业生产的科技史陈列馆;以西秦会馆、龙峰公园为依托,建设盐文化展示园区;实施王爷庙东扩工程,修复其正殿及相应的廊、楼、阁、廨,展示自贡民俗文化的发展思路。2003年9月12日起,修建于1903年的王爷庙开始了百年来第一次大规模的维护整修。

    黄健还注重同行间的合作,双方共赢共发展。他们与黄骅市博物馆精心运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打破了坐地经营格局,推出了“海底总动员——珍奇海洋生物标本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他主持了四川省文化设施建设和科学普及标志性工程——四川省科技馆中的《自贡古代井盐钻採技术》陈列制作,该陈列成为宣传四川古代科技成就的窗口。

    黄健在科研和管理工作中孜孜不倦,在他的带动下,全馆上下搞科研蔚然成风,近年先后有30多人获部、省、市级政府颁发的优秀科研成果奖。黄健说:“通过全馆员工的努力,盐业博物馆的明天会更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