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个世纪以来,人类对盐有过强烈的情感,这一粒粒看似普通的晶体——盐,曾是人们追求的一种欲望,或是一种奢望。它的魅力超过了黄金,超过了石油。过去.拥有它是一种特权,缺少它就是对生存的威胁。
对于古希腊人和现代的犹太人来说,盐是上帝和以色列入永久联盟的象征。在伊斯兰教中,人们用盐封存永远不变的契约,因为即便是盐溶化在水中.水分蒸发后,盐仍然可以恢复到以前的晶体状态。
对盐的迷信甚至出现在中世纪大人物的餐桌上,法国有一部权威著作《礼节大全》,书中把食盐作为区分人地位尊卑的标志。在宴席注目的位置摆放一个银制的盐罐,主人和贵宾在餐桌盐罐的上方,称为“在盐之上”,坐在盐罐下方的就次人一等了,座位离盐罐越远,就表示人的地位越低。
基督教教主耶稣基督在锡安山上发表的“登上宝训”,被公认为基督教教义中的精华;耶稣对他的门徒说:“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耶稣的意思是说,基督徒应该象盐一样作为一种重要的调味品,来调解人世间的纷争,把上帝的爱注入人间。
在基督教里,盐与长寿、真诚和知识联系在一起。从前,罗马人习惯在刚刚出生的婴儿口中放一点点盐,为的是将来他们变得聪明、睿智。据库兰斯摹说,威尔土人习惯在棺木中放上面包和盐.以此让已故的人安息。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盐确实是一种起保护作用的东西。中世纪的欧洲人认为盐有一种驱除魔鬼的神力,在他们造新房子时,落成之日就把盐撒在门槛上,以为这样就可以把魔鬼拒之门外。在传说中,邪恶的神对盐都有奇怪的恐惧感,也许是因为盐那神秘的来源。在日本的剧场中,每次演出前总要在舞台上撤盐,以此避邪和保护演员。这也是一种防治疾病的方法。
不管迷信与否,有关盐能够驱除邪恶的说法流传甚广。例如,犹太人和穆斯林一直都认为,盐可以预防眼病。在全欧洲有一种普遍做法,那就是基督教的洗礼形式:把刚刚出生的婴儿放到盐水中洗一洗,或者把一点盐放到婴儿的舌头尖上。后来这种做法在法国进一步演变:婴儿接受洗礼之前要放入盐水中浸一浸。直到1408年,这种做法才在法国被明令取缔。
对盐的迷信甚至表现在中世纪大人物的餐桌上。根据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只能使用刀尖从餐桌上取盐,而不可以用手去捏。16世纪的一本书中还讲述了如何运用一种可靠的取盐方法。只能用中指和无名指捏盐。如果用了大拇指,就要死孩子:用了小指,就会让人破财:要是用了食指,这个人就会变成杀人犯。可见人类对盐的迷信程度到了何等地步。在很早以前,原始文化中一度把盐看作精液,而罗马人就曾常用“盐”(sal)字的演变字“salax”(好色),来形容一个人开始恋爱了。在法国某些地方,新郎的衣兜里总装着一小袋盐,以预防阳痿。埃及的神职人员为了保持其独身生活,都拒绝吃盐.因为他们认为盐会刺激性欲。
人饿了会找东西吃,渴了会找水喝,人不吃盐会感到头疼、眩晕和恶心,甚至还会导致死亡。现在惟一所知的是,人类从耕作时代起,便开始寻找盐,并放入到饭菜中.在观察野生动物留下的脚印时,人门发现它们周期性地重复走那些通往天然盐矿的道路。
中国是古老的文明社会,中国人首先把盐作为作料放入饭菜之中调味.因此盐在人们心目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引出了许多有关盐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俗。
盐作为一种实物,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常被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用来表达“和睦”和“友好”之意,起到以物代言的作用。在傣族青年中间,盐还作为谈情说爱时的代名词,起到传递情感信息的作用。
在10月傣族“开门节”以后,随着天气渐渐凉爽和农活的松驰,夜幕降临后,姑娘门三五成群相约着,在某家的院子里燃起一堆火,摆上木制纺车,“呜噜呜噜”地纺起线来。她们不是因为天气冷而围着火堆纺线的,而是为了选择自己理想的对象。她门每人都有两张竹蔑凳子,一张自己坐.一张是留给情人来坐.这张凳子便藏在她们的筒裙下面。这时,三三两两的小伙子用优美的、抒情的“瑟”声和“琴”声向姑娘们求爱。要是姑娘喜欢来找她的小伙子,她就向小伙子提出风趣而寓意深刻的问题:“阿哥呀阿哥,你今天晚饭是用南瓜下饭,还是用盐巴下饭?”如果小伙子说是:“南瓜下饭”,姑娘就会高高兴兴地拿出备用的凳子请他坐在自己的奥边,这就意味着她是爱他的。要是小伙子回答是“用盐巴下饭”.就意味着他不是真心爱这个姑娘.而是因为有困难才来找她的,姑娘就不会把备用的凳子拿出来,拒绝他的追求。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傣族有两句谚句:“用南瓜下饭,对姑娘满心喜欢”;“用盐巴下饭.有困难才来洽谈”。可见盐属短缺贵重之物。
由于食盐的贵重,云南各族人民常常把它作礼品,广泛用于婚嫁、拜师等重要的场合。贵州侗族青年定情时,男方向女方送半斤盐和二两茶。侗家为什么用盐茶两样作为说媒的信物呢,原来侗家喜欢烧油茶待客。烧油茶所需的糯米、粘米、猪油,农家自己就地生产,可以自给。但当地不产盐,也不出产茶叶,这里偏僻,交通不便,买盐巴买茶叶十分困难,因而盐巴和茶叶便成了难得的贵重礼物。另外,茶叶是香甜味,意味着这门亲事又香又甜。盐巴是咸昧,意味着要讨的姑娘很贤(咸)惠,男家很喜欢这个姑娘。
在新疆地区维吾尔族的婚礼中,新郎新娘互相争抢盐馕,无论何方率先抢到盐馕并将它吃掉,那他或者她今后的话就有分量。如果维吾尔人当着客人的面将盛盐的葫芦搏动地方,那事情就有点不妙了,因为这表明主人已对自己不欢迎的客人下了“逐客令”。
布朗山区每年4月和9月祭祀山神,祈求山神保佑放牧平安。祭祀中摆上盐和其它物品。德昂族则相信房屋有守护神,一年祭祀两次,若修盖房屋还要大祭一次。在这种祭祀活动中,当然也离不开盐。他们认为盐是忠诚的表现。
在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傣族还有用盐祭鬼的习俗。当傣族婴儿降生后,其父母为防止他(或她)生病,要拿一块盐巴来和他过秤,然后把重量和他的体重相同的这一块盐巴拿去祭鬼,表示用盐巴换来了孩子本人,他以后就不会生病或者少生病了。
此外,在布朗族中还有叫魂的习俗。在这种活动中,盐仍然是主要的祭品。在布朗族人的观念中,死人有鬼魂,活人有活魂。活人的魂灵附在人的身上,人在昏迷、做梦、熟睡时,灵魂会暂时离开人体。如果人碰上鬼或是鬼的附着物,灵魂便有被勾去的危险。灵魂离开了身体入就要生病、死亡。因此,一发现失魂便要举行仪式把魂叫回来,让它重新附在自己的身上。
纳西族有除夕用“盐米筐”祭天地的习俗。而丽江纳西族的节日以春节最为隆重。除夕之日,各家先在院内用四根木杆,扎以松柏树枝,搭成天地棚,下铺松毛。用盐和米做成“盐米筐”。
盐在理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盐在理族中是请道公、至亲的大礼,俗叫“盐信”。凡摄到“盐信”者,无论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丢开,按时赴约。
我国的中北部地区,人们把盐看得同样神圣。他们在摆老资格时常说:“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对一些品行不好的人,骂他们是“没吃过盐的人”。在一些祭祀活动中,同样离不开盐。
盐的尊贵和习俗,是人们永远不能忘却的。人门把它看成圣物。因为盐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盐是人们生活中的物质之本,生命之源,人们离不开盐。尽管中外各地在盐的发挥使用方面存在着各异的风俗习惯,但其根是相同的,那就是源于盐。
网站标识码:3200000069 备案编号:苏ICP备05012570号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365号
主办单位: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办公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北京西路16号苏兴大厦 联系电话:025-82288000